胶东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书鼓、钢板(上为月牙形,下为长方形)。属板腔结构体,七声宫调式,主要板式有起腔、二板、平腔、落板等。胶东大鼓的艺术手段,主要是说和唱,通过说唱来交代故事,描绘人物,介绍环境,渲染气氛。年山东省青岛市申报“胶东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胶东大鼓初名“盲人调”,系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的一种鼓曲艺术形式。创始人为清嘉庆年间邹县石元朗,创立“石门”后已传十代,有近年历史。主要流行地区为鲁南邹、滕、峄诸县农村及枣庄市部分地区。早期因流行地域而称作“蓬莱大鼓”、“福山大鼓”、“荣成大鼓”等。年,梁前光进入青岛演出,始定名“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流派按胶东半岛三个海区分为北、东、南三路。“北路”流行于蓬莱、烟台等地,早期名家有丁戊辰、周洁美、杨大田等,后期有周德香、任福庭、吴先达等。唱腔高亢明快,旋律性强,有乡土风味。“东路”流行于半岛东部沿海的文登、荣成、乳山等地,曲调质朴富于说唱性,以号称“彭调”的彭润芝为代表。“南路”流行于半岛南部沿海的莱阳、即墨、海阳、掖县等地,早期名艺人为莱阳徐尚厚,尔后,栖霞张振宝、冯德香皆有名声。其唱腔大量吸收茂腔、莱阳弹词、东路大鼓等音乐特色。
胶东大鼓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书鼓、钢板(上为月牙形,下为长方形)。属板腔结构体,七声宫调式,主要板式有起腔、二板、平腔、落板等。另外有时还穿插[满洲迷]、[茉莉花]、[娃娃调]等曲牌演唱,穿插京剧唱腔演唱者亦不少,所以也叫"二黄大鼓"。传统书目丰富,有段儿书《田秀英圆梦》、《刘伶醉酒》等近70段,中长篇书《紫金镯》、《双兰记》等2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