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
首页
烟台简介
烟台地点
烟台市场
烟台要闻
烟台发展
烟台天气
烟台旅游
烟台信息

烟台地名的前生今世,你知道多少

白癜风医院海口哪家好 http://m.39.net/pf/a_5116386.html

在烟台街头,我们常常会看到“罘”、“疃”、“夼”这些字,对于刚来烟台的小伙伴,真不知道这些字怎么读。

今天,和大家浅谈下烟台的地名文化,看看这些藏在地名背后的故事。

首先,先来普及下大烟台这几个常见路名的读音及释义~

▍解释:洼地(多用于地名):大~;马草~(均在中国山东省)。

▍常用:上夼西路(美食一条街)、上夼东路、前七夼、大东夼、莱阳大夼镇。

▍解释:村庄;屯(多用于地名)。

▍常用:高疃镇、大疃。

▍解释:停船的码头,靠近水的地方(古亦作“步”)。

▍常用:地名-大沙埠、刘家埠。

▍解释:

举趾触罘罝。——《后汉书·寇荣传》

罝罘罗网。——《吕氏春秋·季春纪》。注:“罘,射鹿罟也。

解罘放麟。——汉·张衡《东京赋》

又如:罘罕(泛指罗网);罘罟(泛指罗网);罘网(泛指渔猎用网);罘罳(设在屋檐或窗上以防鸟雀的金属网或丝网)。

▍常用:

芝罘区,(这个太熟悉了,不解释)

罘罳(sī),(这个你听过么,a.门屏;b.古代宫殿城墙四角上的小楼;c.张在窗户或屋檐下防鸟雀的网。)

好了,基础知识普及完,咱言归正传,开讲烟台的地名文化!

齐王游“转附”

“根据出土文物考察,烟台早在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在历史的长河中,烟台由最早的自然村落、渔寮,逐渐发展为军事卫所、商埠,最终成为人口稠密的繁华都市。”纵观烟台历史,“罘”字无疑是地名文化的原点。

多数烟台人知道,“罘”源自烟台北部的芝罘岛,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三次东巡登临,寻找长生不老药,最终死在了第三次东巡的归途上。于是有人将“罘”解读为“四不”——“秦始皇不来第四次”。

当然,这只是一个调侃,春秋时期,罘泛指渔猎用的网。

其实,有据可查的芝罘最早作为地名载入史册,比秦始皇的出生早了至少年——《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齐鲁春秋地图”中,将芝罘岛标注为“转附”。据《孟子·梁惠王(下)》记载,齐景公问晏子:“吾欲观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入琅琊,寡人何修,则夫先王之游。”这里所说的“转附”,就是今天的芝罘岛,而“朝舞”则指有“天尽头”之称的荣成市成山头。

齐王游芝罘岛距今已年,那时岛上就有居民居住,建有村落,称为“之罘村”。到了秦代,虽然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但秦始皇的三次东巡无疑会极大促进当时“之罘”的发展——皇帝亲临芝罘岛,车马群臣兵丁随行,浩浩荡荡,可见通往芝罘岛的道路已经颇具规模,至今那里仍有“始皇道”的传说。

路通则人昌,秦代芝罘岛上居民接近千户,村落改名为“之罘大疃”,也就是今天烟台人常说的“大疃”。

所城驻扎“碁山”

当然,从秦朝到元代明初,“之罘”一带始终地广人稀,虽然部分居民逐渐从芝罘岛往南部海湾移居,但大多为季节性流动人口,没有形成大型村落,自然就不会形成地名文化。

城市是地名文化的主要载体,关于烟台很多人会想到“奇山所城”,因为这里是烟台城市的原点。记者发现,虽然关于奇山所的记载和研究已十分详实,烟台人对其也耳熟能详,不过对于其地名本身却鲜为人知——为什么叫奇山所?

多年前为防倭寇侵犯骚扰而采用的军事防范策略———设建“守御千户所”,为何单单采用了“奇山”二字?若对这里的地名追根溯源,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

民俗专家们对“奇山”的来历有三个不同的意见。一是说“塔顶”,素称南山,民间相传山上有“仙人弈碁(棋的异体字)”,称为碁山,演音为奇山。二是说古时某天夜里飓风突起,一夜之间将上夼东南部雄起一座土山丘,居民皆以为奇,于是命名为奇山。据考察芝罘湾地质与地貌历史资料分析,此说纯属子虚乌有。

最后的说法是毓璜顶原名奇山,元代末年建有玉皇庙,后建有戏台,两边石柱有联:“蟾窟映奇山聊籍衣冠妆黛传演来名象真情,蜃楼记沧海试看锦乡文章粉点出兴衰戏剧”,其中“蟾窟映奇山”是历史保存有关“奇山”名称刻石的唯一资证。

传说元代有一全真教道长偶经此山,发现山顶上射出一道金光,登山溯源发现金光是由一处石窟内射出,内有一金蟾,口吐金光,见人即无踪影。道长大呼:“真乃神奇之山也。”金蟾虽为传说,但玉皇庙距离奇山所建址中心地直线距离仅有米,中国古有“以近取名”的传统,所以用“奇山”命名所城也顺理成章。

至今,烟台依旧有“奇山小学”、“奇山西街”、“奇山南街”等大量以其命名的地名。

“大庙”“所城”定位烟台街

奇山所建立之后,为满足军需民用,渔业、农业、商业贸易开始兴盛,芝罘海湾逐渐形成了贸易聚集中心地,人口增加,房屋街道增多,尤其清末开埠之后,烟台长期分散的村舍逐渐向着集中和统一的城市方向发展,为方便区分,大量的地名开始出现。

根据市地名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截止到年建国之前,老烟台市区共形成了路、道、胡同等地名共处。

烟台民俗专家林进好针对繁多的地名总结出了几条规律。

一是要朗朗上口,易记易诵。如烟台的“胜利路”、“南大街”等,这是几乎每个城市都会有的街道名称。

二是要顺应民风民俗,以当地的一些约定俗成的名称为基础,而派生其他地名。如烟台的“逛荡河”虽有些土气,但多少年来老百姓习以为常,反而很形象。林进好认为,开埠文化对老烟台的地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是要尊重当地的人文、历史。如今天的“道恕街”,因为开埠,年3月,登菜青道作为山东省的一级地方政权,正式从莱州迁驻烟台,行署就设在今天的道恕街小学,所以今天的华茂街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还叫“道署街”。

此外,奇山所也影响了很多地方的命名,东山路、东沟街,西南关、西南河,南门外以及北门外,大多数以方位命名的街巷,基本都是以奇山所作为“中心”,至今仍然影响着很多烟台人对于“东西南北”方向概念的定位。

除了所城外,大庙则是老烟台的另一个“中心”,依它而命名的地名东有东马路(大马路),南有南大街,西有西大街,北有北马路。

烟台地名还很重视有文化底蕴,营造文化氛围。如烟台的“魁星楼”当年是烟台的文化名人刘凤镳等人捐资兴建的,为了纪念这一名胜建筑和历史事件,烟台地名办把建在该处山腰间的隧道取名为“魁星楼隧道”。眼下虽人不在、楼被毁,但一提起“魁星楼”,人们便会触景生情、记忆犹新而感慨万千。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迫切而重要

近年来,烟台城市不断扩容,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回顾近年来烟台地名的改变,也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如烟台芝罘区的“西山路”与福山区的“西山路”重名,市地名办便大刀阔斧的将烟台的“西山路”征得专家、学者和市民的同意后改为“西炮台东路”,顺应了历史潮流,解决了重名的诸多后患。

8年应市民要求,专家、学者论证,领导批准,将烟台山原“东领事路”改为“烟台山东路”,将“西领事路”改为“烟台山西路”。尽管烟台在年开埠设领事馆,但烟台山是烟台市人民的母亲山,其地理标志有绝对代表性,用烟台山来做文章,意境深远。

同年,有人提出芝罘区的“解放路”改名为“张裕路”,理由是张裕公司是烟台的拳头产业,厂址地处解放路,但经有关人员充分酝酿、讨论,还是认为保留原名为好。一则以企业命名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性不可靠,再则是烟台的两次解放来之不易,就让“解放”二字作为永久纪念,市民也心悦诚服。

市中心的毓璜顶是市区唯一一处道教圣地,元时建庙,命名为玉皇顶,清代更名“毓璜顶”。然而有人认为,“毓璜顶”不通俗,难以辨认,没有玉皇顶的来头大,想再改过来,但经多方认证,最后还是确定不改为好。

林进好认为,总体而言,地名文化的根就在平民百姓中,换言之,它来自民间则应服务于民间,这是一条永恒的、颠覆不灭的真理,只有这样,地名文化才能熠熠生辉,彰显民族特色,传承文化底蕴。

千言万语一句话

地名离平民百姓近了

离生活韵味就近了

离城市特色就更近了

(来源:智慧烟台)

推荐阅读(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烟台“国际梦幻灯光节”开幕!(内有福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taishizx.com/ytly/124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