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村位于山东蓬莱城东南六十多里处,俗称“三叶肺(费)”,古名废现。建国后,已划分为三个行政村,分别以坐落方位称为:费县东村、费县中村、费县西村。民间习惯以姓氏称费东为宋家、费中为沙家、费西为王家,三村合一,共有多户、多人,属蓬莱潮水镇辖。
据民国版《蓬莱县志》载:废现这个名字,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按地方行政区划,才将其所在乡改称惟贤社,村名改为费县村。
费县的村名,缘何冠以“县”字、又为什么“废”了?这着实是个千古之谜。蓬莱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曾作过一些探究。清朝光绪版《登州府志》记载:“牟平城在城(蓬莱城)东南六十里,北齐天宝七年移于牟平县治于黄县东的马岭山南,今其地名废(费)县。”民国版《蓬莱县志》说得更为明确:“汉武帝封齐孝王子渫为牟平候,其都城就设在金果山前的费县村。为魏以前的牟平故城。”村周围的历史遗迹,也从不同的角度印证了这个古“县”的历史。这些历史记载,虽然不足以解开费县名称演变的谜团,但多少可以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点线索。
村的南北,各有一处汉代墓冢,直到年才被夷为平地。村西的古庙普照寺,是一座占地40多亩的雄伟古刹,年“土改”时,被村民拆毁。遗存的砖瓦,经专家初步鉴定,至少属宋、元时期。村西岭岗上的马夫茔,传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马夫故后,敕葬于此。山下的落驾河,也传为唐太宗征东路过此河落驾而得名。村东有一片汉墓群。年版《蓬莱县志》记载:“费县村东米处有一处汉墓群。分布于南北长米,东西宽米的山丘地。六十年代初整地时,发现了这几座古墓群,均为砖砌竖墓穴。出土的泥质陶罐全部被破坏。北侧的断层上暴露两座残墓,均为砖砌竖墓穴。”典籍记载,言之凿凿,汉代遗迹,依稀可见。这一切,都向人们述说着费县古境的历史沧桑,充分印证了早在两千年之前的汉代,这里就有了大量的居民,只是由于历经战乱,沧海桑田,土著居民早已更新换代,历史的本来面目已经很难辨认了。
沙姓是村里大姓之一,始祖沙维琮于清朝顺治年间,为避战乱,由蓬莱城里迁来费县定居,传世至今,已有十多代人。
据《登州府志》和《沙氏族谱》记载,沙氏祖籍是湖北襄阳府,先人明朝初年到莱阳县为官。四世沙通迁居蓬莱城里。沙通的五世孙沙澄为清顺治三年进士,连任了顺治、康熙两朝礼部尚书,民国版《山东通志》撰文记载:“……沙澄字渊如,号会清,蓬莱人,祖籍莱阳,少多异征,工读成功,清顺治三年进士,由检讨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弘文院侍读,国子监祭酒,讲读学士,詹事府詹士,礼部左右侍郎,顺治十六年晋升礼部尚书,康熙元年续任礼部尚书,康熙二十五年九月致仕,三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卒,年七十六岁。性谨慎,熟掌故,凡有制作,皆引据精详,有易书,四书讲义等。康熙三十一年,圣祖念耆四旧诸臣,命大臣各举所知,御笔亲点十人,而公与焉,其受知如此,致仕后卒,御赐祭葬崇祀乡贤祠,国史有传。”沙澄后代子孙连续数代为官,在蓬莱留下了一段佳话。
自清朝到民国时期,费县村一直是惟贤乡(后改称中正乡)的乡公所驻地。年,这个村成立了蓬莱县较早的中共地下党支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沙成德,委员有沙成珍、沙成仙、初名德等。年,由于有人告密,党支部全体成员被大黄家炮楼的日伪军逮捕,英勇牺牲。费县村的热血青年,前赴后继,在金果山区成立了抗战独立营,这支队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配合正规部队开展游击战,打援围歼,消灭敌人,为攻打龙山店炮楼、大黄家炮楼等,都立了功。
据《蓬莱县志》“大事记”载:“年3月,中共北海特委决定,在国民党控制区的费县中村,建立中共蓬莱县秘密县委(同年八月撤销),张竹生任书记。”由此可见,当年,费县村名副其实地做了一把县级驻地呢!
费县村依山靠泊,有坡有洼。村民在山坡地上种植果树,最早在村西边泉眼沟的坡地上种了一片果园,有近百年的历史,俗称“果木峦子”。当初仅十多亩地,现在已是老树新花,变成一片花果山了。
费县村南是一片肥沃的泊洼地,属于沙质土壤,适合种菜,所以村民祖辈以来就有开菜园的习惯,是当地最早开发的“经济园”。小菜园种的蔬菜不但自给有余,还可以走城赶集,卖些零花钱。费县村的大白菜,棵大、叶薄、味道好,最大一棵可长到30多斤,被誉为“白菜王”,远近闻名。“大集体”那会儿,这个村的主要经济收入就是菜园,所以他们也是最早把塑料大棚技术从烟台引进蓬莱,并且培育出了早熟质优的黄瓜品种,在蓬莱当时堪称一绝,为发展当地经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怎样治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