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
首页
烟台简介
烟台地点
烟台市场
烟台要闻
烟台发展
烟台天气
烟台旅游
烟台信息

编剧张永祥从职业军人到金马奖终身成就奖

经历台湾60至80年代的一辈,很少人没看过张永祥老师写的电影和电视剧。小时候,曾和母亲看过的《养鸭人家》、《婉君表妺》、《我女若兰》;每晚八点整,外婆和许多街头巷尾邻居,赶着回家端坐电视前看《包青天》、《施公奇案》、《土地公》电视剧热切期盼的情景,又一幕幕地从记忆深处浮起。今年第53届金马奖将终身成就奖授予编剧张永祥,他也成为金马奖史上首位获此荣誉的编剧家。

对张老师的印象,一直是银幕上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曾获年国家文艺奖、五次亚洲影展最佳编剧奖、五次金马奖最佳编剧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围、提名,以及巴拿马最佳外语片编剧奖。 

李行、张永祥在金马活动现场重聚首

直到去年,认识了这位陪伴大家走过一个时代的著名编剧,才有机会追忆逐渐走远电影、电视故事。年初拜访张老师夫妇,之甫坐定,张老师和师母和我们分享,近日看过王蕙玲编剧、吴宇森导演的《太平轮》,之后,才慢慢说起自己的故事。虽然,他退休多年,仍可感受他对电影的深情和关切。

从话剧创作到电影剧本创作 

问起张老师,写过超过一百多部舞台剧、电影、电视剧本,是怎样的心得呢? 

张老师谦虚的说,那只是我的职业。童年在山东烟台长大,家中是做大饼的。十七、八歳时,随山东联中的流亡学生,至湖南二年、转至澎湖,后进入政工干校第一届影剧系,毕业后,就在那当教官教书,也当过系主任。年左右,在南部军中康乐队工作,因为带着山东口音的国语,成为演戱的障碍,于是,他尝试写话剧,以童年记忆为主题的第一部舞台剧《陃巷之春》,由孙越担任主角,演出后轰动一时,和另一剧《灰尘》连都获奖,在此之后,就对编剧有了一份信心。 

有次,老师李曼瑰,要他写一个电影剧本,剧名己定叫《养鸭人家》,但是,他并没有写电影剧本的经验,连看也没有看过。这个剧本早有人写过,电影公司并不太满意,就请他试试。不久,就通知他随外景队去实地观察。到了宜兰乡下,他遇到一位贵人,是位还在台大农学院就读的学生,他家就是养鸭人家,并主动提供他许多相关的细节。那天,他被安排留下,和学生两人坐在鸭棚边,竟夕长谈,在蚊子肆虐下恶补了一夜。这位学生把有关养鸭的过程详细的传授给编剧张老师。回到台北,他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写好初稿。龚弘(当时中影总经理)看了很满意,导演李行也没有什么意见,筹备了三个多月,《养鸭人家》就正式开拍了,张老师在电影界,也因此幸运的迈出了第一步。 

《警告逃妻》海报

张老师说,我没有读者,但是有观众。我写了很多剧本,改编过别人作品,自己也有创作。台湾年代正是电影啓蒙阶段。播迁来台的人们,开始对台湾风土人情、文化产生好奇,也对本土文化逐渐有了认识。年代台湾社会一片欣欣向荣,电影开始起飞,有了彩色宽银幕电影像《黑森林》、《蚵女》等。龚弘先生是一位台湾电影的重要领航人,他标榜《健康写实》把台湾的光明面写出来,农村的进步,经济起飞,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欣欣向荣....张老师掌握这样的主题写了《我女若兰》、《家在台北》、《寂寞的十七岁》、《还我河山》、《今天不回家》、《路》、《秋决》、《扬子江风云》都是主题正确,符合当时社会脉动。《原乡人》、《汪洋中一条船》等片,虽然,不标榜乡土文学,确是实实在在的「乡土电影」。从此,就和李行开始多年的合作关系。60、70年,张老师编剧的许多电影都获提名参展,并获肯定。

《养鸭人家》海报

《原乡人》是自锺理和小说改编,是本传记文学,阐扬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养鸭人家》则以向上进取精神、温馨人心情节、中国人传统伦理,及台湾大自然风光,嬴得了第12届亚洲影展最佳编剧奖。那时,他正在南部,得知获奖非常高兴,由于不能出国领奖,很想他们下飞机时,去机场看看这奖杯。这时,一位长辈对他说,你不要去,继续努力,以后才有更多奖可领。

改编原著小说,剧本创作新阶段 

年公司买下《彩云飞》和《海鸥飞处》版权,开始了70年代言情小说大放光彩的时代。张老师改编过十部琼瑶小说,自己也有创作,从《第六个梦》、《心有千千结》、《浪花》、《我心深处》、《海鸥飞处》、《一帘幽梦》、《秋歌》、《我是一片云》、《风铃风玲》、《翠湖寒》、《人在天涯》,直到琼瑶女士自组巨星公司,并转往小银幕发展,另创一个春天为止。

年,他从孟瑶小说《飞燕去来》改编的《家在台北》获亚太影展奬。《家在台北》,故事的结局,原是这些出国的年轻人,都返回侨居地,而他则把故事结局改成,都回到台北,参与国家建设,重建家园。他说,有次见到原作者孟瑶女士时,她竟没不高兴,反而说,改得很好。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认为编剧和导演要磨合。李行导演对剧本很挑剔,但对编剧则非常尊重,定稿后就不轻易更改。有次,还打电话来问,剧本中的燕窝是什么?是羹呢?是粥呢?最后,他问了他的母亲,才知道燕窝就是燕窝,不是羹,也不是粥。 

《家在台北》海报

《路》,是一部他自己比较满意的电影,拍摄工作至横贯公路取景,过程非常辛苦,但并不卖座。 年拍《假如我是真的》,由王童导演,获金马最佳改编剧本奖。另一部和李行合作的电影是《汪洋中的一条船》,演残而不废、积极向上的郑丰喜夫妇感人的故事。全片在中影摄影棚中放水拍摄的,欧弟那时六、七歳,秦汉演郑丰喜一角色,也尝尽绑脚演戏之苦。 后来,他又和李行合作拍了《小城故事》。《小城故事》之由来,是有次和李行经过苗栗三义,看到那些雕刻师傅作品时,有感而写的,由阿B和林凤娇主演。

年,他仼华视节目部经理,长达八年其间,写了好几部长红的长篇连续剧,其中《寒流》获国家文艺奖。

导演、编剧与原作者的协作关系 

张永祥老师提过编剧和导演的磨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和导演意见不同时,当以导演意见为主。

一部片子的成败,导演占55分,编剧占15分,其他占30分。比如,《秋决》中一幕莲子来见裴刚,告知奶奶过世,是她自己要来看他,裴刚感动接受她时,原先剧本有瀑布自天流下,有天,有地,天人合一,生命被创造的大场景。然而,导演李行则说,其他影片都在摄影棚中拍摄,那样穿插,会导致整片不协调。所以,最后还是导演做主,让男女主在摄影棚中相拥代过。 

文学和电影有密切的关系,然而,编剧和原作因角色不同之故,常有不同意见是可理解的。中文许多电影由文学作品改编,文学是用文字表达,诗人痖弦说,”电影,是有影像有声音的文学”。张永祥老师说,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适合改编成电影,好的剧本要有思想、动作及戏剧性。戏,没有思想就显苍白,有冲突才有戏,海明威很多作品都适合拍电影,像《战地春梦》等,而《老人与海》就不太适合。 

作家王蓝先生曾说过,「原作可比作一条牛,变成电影只剩下四两肉了。」原作是文字描述,而电影只能取其精华。原作是文学,而电影另一层面也是娱乐。文学描述一夜失眠文字可以很长,但是电影,只能辗转反侧几秒就带过去。每个编剧改编后多有不同,王蓝说过,他的《蓝与黑》被改编过无数次舞台剧、电影、电视剧,而他觉得丁亚民改编的,则有把原作精神思想比较完整表达出来。 张老师在改编杨子专栏作家《变色的太阳》时,原作者起初不甚谅解,说,为何不和他先行沟通呢?张老师回答,他写剧本是以观众,老板满意为主,若要再兼顾作者意见压力会更大。难得最后试片时,二人见面,杨子先生说,改得还不错。张老师常和原作说:「你不满意,我是可以理解的,我是把原作改编给观众。怎么能把最好一块肉提出来,把作品精华提出,是我的责任。 

《吾土吾民》海报

张老师说,他也有失败的经验,他曾改编过一部他老师姚一苇先生写的舞台剧《拈玉观音》,拍成电影后叫《玉观音》,原作充满诗意,但经改编后,变得太商业化。当年,在联合报有位资深影评先生老沙顾影,就批评过这部《玉观音》写得不好。 

他和当年港台四大导演,李翰祥、胡金铨、李行、白景瑞都合作过,其中,和李行导演合作最多,与他的最后一部电影是《唐山过台湾》。80年代以后,候孝贤、杨德昌等导演拍摄的乡土文学电影开始兴盛,社会形态改变,大家回家看电视,开始了电视剧的新时代。

张老师说,70年代,琼瑶作品流行时,李行导演有意顺应潮流。然而,处理琼瑶小说的作法又不一样,李行甫将改编剧本重任交给他时,他毫无头绪。当面对她小说中浪漫语句时,不知如何是好。如果要修改,就会难保存琼瑶的味道,若保持原状,将面临诠释困难。当告诉李行导演时,说这就是「琼瑶」,要保持原味。于是,他常带了她的小说至宾馆写稿,就把书上句子直接剪贴,用这方式,二方还算合作愉快。因为琼瑶女士小说用字特别,他尽量尊重书上文字。但是,每次试片他就先走掉,直到第七部才见面。

他一共改编过十多部琼瑶小说,从《第六个梦》、《心有千千结》、《浪花》、《我心深处》、《海鸥飞处》、《一帘幽梦》、《秋歌》、《我是一片云》、《风铃风玲》、《人在天涯》。问到改编琼瑶女士的电影有那些是比较满意的呢?他说,像《第六个梦》、《彩云飞》,还有在国外拍的《人在天涯》都还可以。和琼瑶女士的最后一部片是《我是一片云》。《海韵》则是他自己创作的琼瑶式电影,这首歌是古月作曲,庄奴作词,邓丽君唱红的。 另一部《再见阿郎》则是从陈映真的《将军族》改编的。并提到一般大型国际电影公司,一年可拍至一百二十部电影,但是,高质量的电影就是少数几部,用以维持公司的形象。他说,要把一本书,变成一个小时四十五分电影,和原著会有很大不同。

《养鸭人家》剧照

从职业军人到职业编剧 

张老师说编剧是一种手艺,需多方吸取知识,但不一定是要亲身的经历。当年,在南台湾工作时,一个月的薪资大约只能看场电影,或买一包香菸,没有其他娱乐条件。有时间就去台南图书馆看书,那时,像海绵一样渴望读书,像老舍、曹禹、沙士比亚、莫泊桑、托尔斯太、高尔基等大文豪等作品,都是那时候看的。有一个剧《泥水夫妻》就是彷其中他们作品而写的。

请张老师举一部最经典的好电影谈谈,给我们做参攷。张老师说:那可能会有挂一漏万的情形,让我试试看,那我要先从观众说起,观众大概分三大类型(某影视杂志做的调查)。第一类,思索者,这类观众只占百分之四,是极少数,但重要的。他们用思想来评鉴一部电影,内容是否正确,故事是否合理,看后值不值得再回味?他们也许会去看别人所不喜欢看的电影像《老人与海》,陪老人在海上思索人类的坚强和尊严。第二类,被称为妇女人观众,并不单指妇女,而是有妇女感情的人。

台湾一个老法学家,看了几十遍《梁祝》,他每看一次时,都会哭得老涙纵横。琼瑶小说男女主角对爱情的执着,至死不渝,是这类电影最忠实的观众,约占百分之四十。第三类,叫做一般观众,看电影纯属娱乐,喜欢看动作和冲突,至于合不合理,他们不在意,反正看过就抛到底脑后,这类观众最多占百分五十以上。

《心有千千结》剧照

那部电影是您觉得最好?能满足这三种类型观众的呢?张老师:我选部美国作家,玛格丽特.蜜契儿(MargaretMitchell)所写的小说《飘》(GonewiththeWind),经大制片家大衞.塞兹尼克(DavidOSelznick)拍成电影,翻译成《乱世佳人》,由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主演。这部影片有恢宏的历史背景,南北战争,黑奴解放,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事件,可满足思索者,思之再三,片中四位男女主角的感情纠葛,人物性格鲜活深刻,在后来很多的小说、影片中,一再被模彷,可看到他们的身影。三个多小时的电影中,几乎没有冷场,又可满足那些喜欢看动作和冲突的观众。所以,我尊敬这部影片,是经典中的经典,这部小说在年蜜契儿女士完成时,当年,就得了普利兹奖。年,拍成电影,八、九十年来,历久不衰,令人怀念。 

张老师剧作情节曲折、内涵丰富,和当时四大导演李行、胡金铨、李翰祥、白景瑞、为台湾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立下汗马功劳。早年,影片政策管理严格,以中影龚弘、李行、张永祥老师创作健康写实电影和朱西甯、段彩华等人的战斗文学电影为主,多能满足相关单位检核,又有观众票房。电影剧本,都是他一个人完稿,在华视任节目部经理时,则有一个编剧小组,每晚开会讨论,至清晨二?回家,由小组同事轮流编写连续剧,像《包青天》、《施公奇案》、《土地公》等多是这样完成的。遇到特殊状况,他会亲自编写。然而,现今好莱坞分工更细,编剧更是成为一个团队的工作。 

年和李行导演合作《秋决》是他花最长时间完成的一部剧本,共花九个月,每写一点,李行导演就把工作人员都找来,一句句唸,不合适再改。曾经,请了许多文艺界好朋友讨论给建议。最后,他去梨山宾馆,一个人在那把完成的。这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一部作品,它表达了中国人天地正气,春生、秋决和人可塑性的道理。虽然,是古代背景,其实,适用于任何时代。《秋决》(AutumnExcution)曾获金马奖五个奖及四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初选入围。 

张老师拍过一百六十多部电影,自己并没有特别收藏。其中,只有《秋决》印刷出书,当年由诗人杨牧协助,志文出版年出版。《秋决》上演后,很多人讨论这部电影,在社会也造成一股旋风。很多文学、艺术界朋友们纷纷写文讨论民族和电影艺术,部份收集在书中,也有民间企业董事长赞助鼓励员工看这部电影。

他最推崇的中国文豪之一,老舍,并认为是最具资格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作家,其作品语言奥妙尖锐。在中国建国六年后,老舍写了《茶馆》,再六年就自尽,留下四部作品。而他,在台湾有机会创作一百多部电影,相比之下,幸运许多。他说,有时想起,自己从一个职业军人,偶然机会去了这么复杂的电影世界,成为职业编剧,写了许多的剧本,自己也觉得很意外很幸运。若说诗是一朵不凋谢的花朵。那么,电影,则是一篮花团锦簇的综合艺术。

来源:台湾电影中心《FA电影欣赏》期刊期

作者:王晓兰

天才派:文娱产业内容创作人才聚集地。我们报道有思想有态度有目标的优秀创作人,提供工作室注册、法律财务知识支持、整合营销及品牌经纪等一站式经理人服务。

项目合作及业务咨询请联系小派.









































早期白癜风是否能治愈
白癜风终于治好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taishizx.com/ytly/8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