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的剪纸艺术中独具特色,在技法上的细腻程度与人物的创新上也在全国处于一流地位,特别是俗称“剪毛功”和细丝线条之技法,号称“天下一绝”,被国内外贵宾和领导称之为不可思议的艺术。
烟台剪纸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形成规模,从传世的元末明初到道教音乐剪纸,明代中期表现戚继光练兵的“盾牌舞”、“小刀舞”以及表现南音演奏的剪纸来看,剪纸在胶东一代的民间甚为流行。据学者研究发现,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就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民俗节日中,用多种颜色的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等多种题材的内容,贴在窗户纸上,俗称“窗花”、门楣上则称之为“门笺”,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
栾淑娟在家兴高采烈地创作着马年系列作品
剪金银箔是胶东独有的剪纸艺术形式,从这个角度上推测,胶东剪纸,应起源于汉唐之前(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在民国时期,各种剪纸的出现以及带有普遍意义的本色剪纸为主(红色和黑色)的风格,在百姓中流传得非常广泛。出现了一批剪纸艺人,有不少成为专业剪纸艺人,延续数代后,逐渐形成剪纸世家。到了建国后,烟台剪纸被世家传承人栾淑荣、栾淑娟姐妹及朱曼华、许文华、李瑞英、衣培娟、李瑞欣等人发扬光大,并逐渐成为“东风派”烟台技法的领军人物,尤以民间称谓的“剪毛功”、“细线功”最能显示“烟台剪纸”的技艺特色,与国内其他门派一起终究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在历史时期,剪窗花的形式是受民居窗户构造的影响而形成。传统的乡间民居的窗户主要是以木棂窗为主样式,多数为竖条型和格子型木棂窗。剪纸艺人为了把窗花的特点发挥到各种窗户,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琢磨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剪纸图案。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完整的图案分割成条形剪出。棂子窗花的总体布局,最多见的形式是,由分割条形图案的整体造型大花样,俗称“窗心”;四角贴三角形花,叫作“窗角”;心角相对,整体大方。剩余的地方随意点缀小幅剪纸,力求满楹、热闹。还有悬挂在窗前会随风活动的“斗鸡”窗花。有的地方也叫“萝卜钱儿”。最终形成了具有浓郁的民俗意味的“窗棂纸艺文化”。
朱曼华拿着她的得意之作——代表烟台特色的苹果造型的平安四季福十分自豪
窗心一般高20—厘米,有4至10余条不等,依次贴在窗棂间,避开棂梁的遮挡,复原了整体画面,却又用黑黑的棂梁作了装饰,图案既体现了北方农村朴实、淳厚的特色,又不失纤细与秀丽,具有质朴、淳厚、自然的特点。正因为它独特的地域环境与地域文化,因此那些民间的艺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把线条剪得细如工笔线描,犹如书法中的钩挑游丝,无论人物还是花鸟虫鱼,各个相连、整体不断;而锯齿则俗称“打毛功”剪得细如发丝。
随时间的流逝,传承到近代的烟台剪纸,伴随着烟台开埠后,与西方文化发生了碰撞,相互了解,最终形成了交融,年烟台开埠后,基督教随之传入烟台。烟台剪纸精美的构图和熟练的技法,引起外国传教士的青睐,他们利用烟台传统的剪纸形式,承载西方教义的内容,进行传播。
此外,年,美国人毕韦廉创办的中国首家剪纸研究机构——毓璜顶剪纸研究会,和医院的两位美国籍医生,创办了毓璜顶剪纸厂是真正意义上将东西方剪纸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会和工厂以欧美人喜欢的剪影效果为主要表现方法,结合烟台剪纸的特点,以剪刻并举的制作手法,设计生产了大量剪纸形式的贺卡、名片、书签、民俗活动和动植物等艺术品,远销欧美国家。同时他们为烟台剪纸的对外传播和产业化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烟台民间剪纸题材丰富,种类繁多,分有炕墙花、天棚花、纸缸纸斗花、门花、灯花、窗花、帽花、兜兜花等几十种。剪纸的稿样世代流传,其中有的取材于年画、插图、国画、木刻等等。随着剪纸艺术的不断创新,近现代与当代剪纸并存的局面已经打开,传统技法与当代题材结合的也为数不少。传统的题材如梅花、凤凰攒牡丹、多子多福、八仙祝寿、二十四孝、十二生肖、二龙戏珠、金陵十二钗、游春图、大观园、十八罗汉、钟馗纳福图、福寿全图、梅兰竹菊四连屏,四大美女四连屏、水浒将、关公、财神、海神娘娘、八十七个神仙卷等,以及百虎图、百马图、百龙图、百鸡图、全鱼福、百子福图、京剧脸谱系列、山东六大子、平安吉祥图、和美图等等。与当代题材结合的有山东十大名胜全寿图、烟台八大名胜图、国宝熊猫四连屏、奥运吉祥物系列等等作品。
栾淑娟剪纸精品--京剧脸谱张飞
烟台剪纸以其构图精美和技法娴熟赢得诸多荣誉。著名剪纸工艺大师栾淑荣、栾淑娟姐妹、朱曼华都曾经在全国各类剪纸大赛和工艺美术大赛中屡屡获大奖,朱曼华曾经被澳大利亚总理和多国大使接见并叹为“不可思议”的艺术。
年中国剪纸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烟台剪纸”正因具有深厚的胶东文化内涵,其丰富表现题材与独特风格在中国剪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是烟台惟一被选入联合国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撰文、摄影/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