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
首页
烟台简介
烟台地点
烟台市场
烟台要闻
烟台发展
烟台天气
烟台旅游
烟台信息

仙境烟台美食海鱼nbsp四美

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有三条水道。自北向南依次为老铁山水道(大连湾与长岛北五岛之间);渤海海峡(长岛北五岛与南北长山,大小黑山岛之间);庙岛海峡(庙岛,南北长山,大小黑山与蓬莱沿岸之间)。早年间,受渔船大小及行驶速度的限制,蓬莱沿海的渔船基本都在庙岛海峡左近的海域作业。长岛人称这片水域为“南邦”:蓬莱人叫这片水域为“北洋”或“西洋”。如果船跑到大黑山岛以西的水域去作业,那片水域就叫做“西北老洋”,也就是渤海湾深处了。庙岛,是庙岛群岛纬度最南端的一个岛,古称沙门岛,是宋朝流配犯人的地方,与蓬莱陆地相隔约40里。这之间的水域,地理称谓“庙岛海峡”。这片水域洋流密布,水深流急,出产数十种鱼虾贝蟹,资源十分丰富。在几十年前,能形成鱼讯的鱼类都不下十多种,是个名副其实的“鱼仓”。在“渤海海峡”的南岸———蓬莱沿海各地,流传着这样一段渔家乡谣:加吉鱼头,鲅鱼尾;火鳓鱼肚子,棉鱼嘴。说的是渤海海峡里四种特产的为人称道的海鱼———确切的说是这四种海鱼身上最为肥美引人垂涎的部分。

加吉鱼头大。占整个身体的将近三分之一,但大得匀称,大得美观,丝毫没有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按照鱼鳞的颜色来区分,加吉鱼分为红鳞加吉鱼和黑鳞加吉鱼两种。红鳞加吉鱼稀少,故昂贵。黑鳞加吉鱼数量相对多一些。黑鳞加吉鱼当年的小鱼长到寒露霜降时分,就三四两重了,蓬莱人称呼它为“海鲋”。大的加吉鱼,不管是红鳞的还是黑鳞的,一概都称呼为“鲢头子”。

蓬莱城西沿海西庄、邹于、林各庄一带,每到深秋,一场大风过后,海边的礁石滩头,小码头上,密密麻麻挤满了钓“鲢头子”的人。用人比鱼多来形容,丝毫不过分。钓鱼竿子鳞次栉比,长枪短炮般一排排伸向大海。钓“鲢头子”有瘾,有的人都能带着干粮,带着酒菜,披着大棉袄,三天两夜不回家。顶一秋天的风浪吹晒,能熬到钓一个“鲢头子”,绝对是可以当做吹牛资本的。岁末年尾,一些喜欢钓鱼的发烧友们聚在一起,每每会分享钓上大“鲢头子”的快乐,看着这些三四十岁的壮年人,或者六七十岁的老头们兴奋地手舞足蹈地诉说,局外人是绝对体会不到其中“钓鱼三味”的。头些年,钓海鲋鱼的往往收获颇丰,一场风落脚下来,钓个百十条海鲋的不在少数。拿回家后该送人的送人,剩下的冰在冰箱里,一冬天都可以吃到鲜美的海鲋。钓上条“鲢头子”的幸运儿,每年都会有那么七八个。加吉鱼真有很大的。

我记忆中30多年前,我们村有一家春夏之交在渤海海峡干拖网,网上了一条大红鳞加吉鱼。这条大鱼有一个小孩那么大,将近一米长,重九斤半,一个大鱼筐子里放着,还露出了半截尾巴。我们村有个老渔民说这是条鱼王,他用烟袋锅点着鱼头上的鳞片和星痕,说:这条鱼30多岁了。这家人拿到蓬莱城里市场上去卖,本以为能卖个好价钱,好多人都围着这条大鱼看稀罕,可是谁也不敢买。谁也没见过这么大的红鳞加吉鱼。最后送到了蓬莱饭店,蓬莱饭店掌厨的也犯了难,去哪里找这么大的锅做这条鱼?做熟了又去哪里找这么大的盘子盛呢?好说歹说,最后按照比较低的价钱人家才勉强留下了。野生的红鳞加吉鱼从来就是高档鱼。加吉鱼一斤半到二斤的最值钱,放到个十二寸的大鱼池子里正好,满满当当,富丽堂皇,整桌的宴席立马上了一个档次。如果这条大加吉鱼是野生的红鳞加吉鱼,这一桌子的菜钱加起来能顶这条鱼钱。因为加吉鱼在深海里是以头撞击牡蛎壳,吸取鲜牡蛎肉为食物,所以加吉鱼头上的肉全都是活肉,细嫩,鲜美。尤其是鱼鳃上的肉和鱼眼后的鱼骨里的肉,是无上的美味。故老辈相传:吃完的加吉鱼头上的骨头,一枚也不要丢掉,把它们接铆对缝拼起来,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小猴子。城东十五里,山北头村一位姓刘的老人告诉我,他从小就拼过———确实能拼成个小猴子。

现在的渤海湾里,能勉强称得上形成鱼讯的,大概就剩下鲅鱼了。鲅鱼凶猛,食性杂,见什么吃什么。这多少也印证了一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鲅鱼分两种,大鲅鱼,小鲅鱼。大鲅鱼皮色清亮发白,小鲅鱼体色发乌发暗。还有一种和鲅鱼长得很像很像的小鱼,我们蓬莱叫“浪公鱼”,也有叫“鲅鱼食”的。浪公鱼就是缩小版的鲅鱼。

30多年前,每到四月二十号左右———时交谷雨节,蓬莱、黄县(今龙口)、掖县(今莱州)的渔船都蜂拥到烟台口外赶黄姑鱼汛、鲅鱼汛。那时候船晚上就停在芝罘岛的东口,如果有大风,就到烟台山下的烟台港避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烟台口外还是有鱼汛的,现在估计也形成不了规模了吧?烟台山下,烟台港里,每逢一刮大风,停满了来赶鱼汛的船只。那真是白天千帆云集,晚上万舸争辉。有一年五一正好遇到大风,没法出海,我们这些十八九岁的小孩就结伴从烟台港南面的一个小侧门上岸,顺着西南河路去南山公园玩了一天,还逛了半天西南河路的农贸市场(那时候西南河路的农贸市场还没拆)。

风停了,就开始出海。烟台口外将近20多天的鱼汛很快过去了,鱼船就追着鱼汛一路往西走。“鲅鱼快似马”,鲅鱼在水里,一日一夜能游上百里。那天我们就追着鱼汛,一直追到了渤海海峡之间的高山岛附近。到了渔场,天已经近傍晚了。鲅鱼在黄昏早晨是要起水的,我们比量好了地方,就开始撒网了。一船网撒下去,正好日头落了大海。停了机器,揪住网漂,随波漂浮。就在这将明将黑的时候,低头看见清滚滚的海水里鲅鱼的黑脊背呼呼地游得飞快,如加鞭的快马。那正好是个农历的四月初十前后,那情景令我20多年后也难以忘怀:月半星明,微风习习,尹廓无边;满海银鳞,青光万点,几乱星繁;北望高山岛西高东低,形如巨帆,耸若巨兽,蹲踞在前;东北方砣矶岛隐隐灯火,明灭阑珊。初夏夜鱼之美景,真令人洗尽万般忧烦。

那天真是赶上了鱼汛,一船网收获了将近公斤鲅鱼。我们戴着月亮拔网,鲅鱼的眼被月亮光照得崭亮。用手摘取挂在网上的鲅鱼,接触到冰凉润滑的鱼皮,心里隐隐有一丝丝的兴奋。你不用担心鲅鱼会咬你一口,鲅鱼有个习性:离水就死。只要是扎到网眼里,没有活的。

鲅鱼的尾巴活像是张开的剪刀,或者是燕子的尾巴。尾巴根上下两侧有棱状突起,积满了脂肪。它就是鲅鱼千里跋涉的舵手和发动机。会吃的人都知道,鲅鱼的尾巴吃起来特别的香醇。

火鳓鱼在渤海海峡里,基本上是断了根了。在解放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起牟(平)烟(台)福(山),西到蓬(莱)黄(县)掖(县),只要是给海龙王上供准备的三牲大礼,必不可少的是一个大猪头,一个大公鸡,一尾大火鳓鱼。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少了火鳓鱼,就不烧纸了(比喻某物件十分重要,缺了不行)。现在,真是没有火鳓鱼了。四十岁往下的人,估计连见也没见过的居多。老辈人说:火鳓鱼漂亮,银鳞大眼,宽背细腰。我无端猜想:犹如三国时蜀国的“锦马超”。

我们村一位上了一辈子海、年届八旬的老渔民讲:年,火鳓鱼大丰收。端午节前后,从莱州湾产卵回来、在庙岛海峡休养生息的大火鳓鱼成群成片。他在庙岛海峡之间放网,一船网捕到了七八百斤大火鳓鱼和公斤大黄花鱼。大火鳓鱼都是三四斤一条,每条都一尺半长短,脊背上的肉足有六七厘米厚。

火鳓鱼的肚子全是细肉,近于油脂一样细腻。尤其是火鳓鱼的鱼鳞,不用刮,鱼鳞全都是油,特别的香醇。据说从年唐山大地震以后,火鳓鱼在渤海海峡就很少见了。它曾经的繁盛,给烟台沿海的渔民们带来了怎样的丰收愉悦;它谜一样的整体失踪,也给烟台人民留下了无尽的念想和惆怅。

现在秋冬季节,市场上偶然也有贩卖过来的东海的火鳓鱼,样子虽然还是火鳓鱼的样子,但味道差大了。据老渔民说,根本不是渤海湾的火鳓鱼的味道。

蓬莱沿海有句俗语“棉鱼找棉鱼,嘎鱼找嘎鱼。”翻译成普通话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意思。棉鱼和嘎鱼在外型上很相似,不仔细看不容易分辨,都是无鳞,滑腻腻像泥鳅一样不讨人喜欢的模样。主要区别在嘎鱼的头大而宽,尾长而蓬松。在过去棉鱼和嘎鱼都属于低档鱼。几十年前,我们村的渔民打上来后没有吃的,都拿回家喂猫或者扔在海边没人要。把它归结在这首民谚俗语里,我估计有凑数的嫌疑。

嘎鱼蓬莱土话叫“棉大头”“大头逛”,肉质松散,实在说不上怎么好吃。在海鱼里实在不是上档次的鱼。嘎鱼分三种:一种是青灰底带有桔红色花纹的,这一类肉质还比较细嫩; 一种是青灰底带浅黄绿斑点条纹的,一种是青灰底带灰黑条纹的,这种最不好吃,腥味大,没有什么鲜味。在鱼类匮乏的今天,“棉大头”的价格也是不菲了,也要10块左右一斤呢。

据说棉鱼有长到一斤多沉的,这样的棉鱼嘴唇很厚,肉质丰腴,焖出来鱼嘴还是有一番吃头的。可能民谣里说的棉鱼嘴就是指它也未可知。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一直是人类苦苦追求的最高境界。曾经在渤海海峡里无比繁盛的物种,怎么让它们能够“归去来兮”也是渤海边上的人们念念不忘的话题。









































2016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哪里能买到
2016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taishizx.com/ytdd/11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