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簿英文封底
烟台街的电话始于何时?恐怕一般人都答不上来。最近,笔者意外地发现了一本民国五年()的烟台电话号码簿,此物留存至今已经90余年了,大概是现存最早的烟台电话簿了吧。可是,它是不是烟台街印制最早的电话簿呢?
翻查《烟台市志》,只在大事记中,发现“年烟台电报局兼办市内电话业务、年成立电话局”的简单记载,专章的“邮电篇”中,未见最早使用电话的具体内容。再查东海关至十年贸易报告,其中有“年德国人开设邮局、电话和电报局”的记载(人民出版社《烟台海关史概要》27页)。这是正规的权威档案,是当时的文字记录,非常可靠,但是,文字过于简略。
最后,从《烟台邮电志》里查到一点比较具体的资料。原文是:
年(光绪三十年),德国人在海岸街擅自安装电话交换机,有用户数十家。年(宣统元年)9月,邮传部饬烟台电报局兼办电话,于局前新建机房、装机设线,成立市内电话交换机构。年(宣统二年)10月,又将德国人所办之电话,作价收为中国所有,计有用户百余家,是为烟台市内电话之始……
笔者认为,烟台市区有正规电话的时间,应确认为年10月,前期德国人开设的电话,因只给少数洋人服务,不应算做烟台的电话。不过,上文中把德国人安装电话的年份说成是年,这比海关十年报告中的“年”晚了4年,不知是何原因,尚需核查考证。
弄清烟台电话局正式成立的时间,我们就可以来分析这本新发现的电话号簿了。
已知烟台电话局成立于清末的年,即可断定这本印制于民国五年()的电话簿,不会是最早的第一版,但可能是第二或第三版,也算是难得的初期版本了。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外观、内容和特点:
该簿为32开本竖式右翻式,牛皮纸封面,中间为“电话号簿”四个楷书大字,右边偏上,是宋体“民国五年七月印”;左下方,印有“烟台电话总局”字样。内页除了用户注意事项外,共有40个页面,从中间分开,中英文各半。即前20页是中文户名和号码,而后半本则是从左翻页,用A、B、C……为序的英文编号。这显然是因为当时烟台外侨和洋行特多之故。每页容纳话户20个,从1号编起,其中,德国领事府为1号、美国领事府为2号、张裕公司为9号,最后一个是“德国副领事住宅”,为号。
这本电话簿如实地反映了烟台电话局刚设立时的情况。除了中英文并存的特点外,还真实地反映出清末民初烟台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记载了当时全市区的中外机关、团体、商贸单位的名字,是后人查考地方文史的重要、可靠的依据。应该说,它不仅是烟台邮电发展史的文物,也是可查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信息的难得的烟台地方历史文物。
电话簿内页
研读书中的话户号码,是一件既有趣又增长知识的事情,令人深思。现举以下几例:
1.中国的电话局,为何将德国领事府(馆)编为第1号?
看来,该话簿不是按区域和性质分类编号,而是按安装电话的时间先后次序编定的。很可能接收德国电话后,原户号不改,继续发展用户,接着编下去的。所以前几页,多为洋人用户,而且是一些大单位。烟台邮政局编为48,电话局本身,却名列位。
2.为何没有市政府机关单位?
在行政区划上,烟台原属福山县管辖,直到年才正式称“市”。所以民国五年,尚无市政府。至于管理市区的行政机构和官员,倒是有的,他们的电话编号,也排在后面,说明他们安装电话的时间偏晚。如82号为“烟台镇守使署”,号为“烟台警察厅”,号是“道尹外交科”,号则是“烟台地方审判厅”。
3.为何话户多为洋行、钱庄、商号?
大体翻查一下,前百号之内,70%是外国单位,又以洋行居多;全部统算,商贸企业最多,个话户中,光钱庄就有67个,另外还有叫“银号”的。为何一个人口不足七万的小城市,当时竟有这么多的钱庄?这问题只好请经济史学专家去分析了。
又查点了一下学校,只有海军学校和启瘖学堂两家有电话,连最古老、最有名的实益学馆(现烟台二中前身)也没安装。据分析,除经费实力外,单位对电话的急需性,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4.电话簿是早年烟台的一本部门老账
不少商号标榜自己是“百年老店”,究竟是真是假,从此簿一查便知,例如,张裕公司号码为9,医院是84,瑞蚨祥是。当然,一些装不起电话的小单位,无法从这里查到,所以,也不能完全以此簿为根据,作为重要参考是完全可以的。
(文章选自《芝罘史海撷英》王景文戚力群/著芝罘区红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