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帮我了却了我多年来的心愿。”13日,在大连的69岁的王庆军在电话中激动地对记者说。
连日来,在蓬莱好心人和本报记者的帮助下,王庆军知道了自己40年前在蓬莱当兵时救下的女孩如今生活得很好,非常欣慰。
蓬莱老兵求助报社
寻找当年救过的女孩
“40年前我在蓬莱当兵,救过一个掉到井里的小女孩,我现在想知道,她过得怎么样。”前不久,王庆军致电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热线,希望借助媒体找到40年前,他在蓬莱当兵时救下的落井女孩,想知道她现在过得如何。本报记者接到线索后,立即与王庆军取得了联系。
王庆军告诉记者,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是年6月25日的晚上,他按照部队的统一安排,带领中队到驻蓬某部后勤部大院里看电影《杜鹃山》。当时,当地老百姓和部队军人将放映电影的部队大院挤得水泄不通。大概11时许,看完电影后大家各自散去离开,突然听到救命声。王庆军意识到有人遇到了意外,安排另一名干部先把部队带回去,他朝着喊救命的方向跑去。原来,是一个小女孩掉到了井里。
围观的人很多,有人用手电筒向井下照了一下,里面很黑,根本不知道下面的情况。王庆军毫不犹豫地决定下井救人。由于井壁上长了很多青苔,非常滑,王庆军虽然十分小心,却也在还未接近小女孩时就一头撞到井壁上掉到水里。王庆军忍着疼痛在井里寻找女孩,丝毫不敢怠慢。当他抓到小女孩时心中一喜,此时,在古井上边的群众把一根绳子放了下来,他用绳子把小女孩的腰捆住,让他们把女孩拉了上去。王庆军回忆,当时在井里等待可谓度秒如年,紧张和恐惧使他感觉死亡在一步步向他走来。就在快要绝望时,绳子再次下来了,他瞬间看到了生的希望,凭着求生的欲望,他用尽最后一口力气把自己捆上,让井上的群众把自己拉了上去。随后,医院检查,王庆军在人们的赞扬声中悄然离开了。
央视《等着你》触动心灵
一波三折难以实现心愿
“那天之后,我就接到任务到外地去,不久,就调离了蓬莱。”王庆军说,从救下小女孩之后,他再没有见过她。后来,他离开部队转业到了大连市公安局,就在大连定居了。此后,再也没有回到过蓬莱。
几年前,已经退休的王庆军看到央视播出的大型公益寻人栏目《等着你》栏目,心受触动,想起自己40年前救下的那个小女孩,“很想知道她过得怎么样。”于是,他试着联系中央电视台,当地一家媒体称愿意当媒介,为他联系《等着你》栏目组。几个媒体记者带着摄像机、照像机来到了王庆军家里。王庆军十分高兴地接受他的采访。然而,记者们围绕王庆军的亲朋甚至是邻居们采访了一个周,最后告诉他,无法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不能帮助他找人。这让王庆军非常失落。
老人没有放弃,仍然试图通过各种媒体寻找小女孩,但都无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屡屡失败的王庆军认识到,自己这个心愿难以实现了,只能深深地放在心底。今年,王庆军回老家烟台,偶然在亲戚家看到了一份《烟台晚报》,便又燃起了希望。他拨打了报纸上的刊登的热线电话。很快,烟台晚报的记者联系上了他,对他进行了电话采访。老人非常兴奋,心想着终于可以实现愿望了。
热心蓬莱人互传信息
本报记者找到被救“女孩”
11月28日,“烟台晚报”刊发了《老兵寻找当年救过的落井女孩》一文。本报记者联系了王庆军。
当得知是蓬莱本地的媒体记者时,他说:“这几年,我找了很多媒体帮我找人,但是大多数媒体都没有帮我找,甚至有的还让我花钱。你们是蓬莱当地的媒体,谢谢你们能主动来找我。希望你们能帮我找一找。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如果你们找到了当年的小女孩,请不要把我的联系方式给她,我也不要她的联系方式。你们只要告诉我她现在过得怎么样就可以了。”王庆军说,他认为救人是他应该做的,他不想给对方任何压力和负担,“人老了,有时候怀旧,对过去的事情很惦记。当年我救的那个小女孩现在是什么样,我很想知道。”
与此同时,这篇报道被蓬莱许多好心人在 婚庆协会的一个工作人员依稀记得事发当天自己也在那里看电影,听到有人落井被救的事情,但没有在那里围观。因为知道确有此事,所以他便在 经过多方打听证实,本报记者与婚庆协会工作人员初步认定这位群友提供的信息较为可靠,便来到蓬莱某学校,找到了正在上课的慕老师。
一听到我们的来意,慕老师打开了话匣子。40年前,慕老师11岁。当天晚上,父亲带着她和妹妹一起去看电影,散场回家时,她抱着小板凳,和妹妹边说话边走,突然直直地掉到了井里。
慕老师知道这口井,因为井水甜,周边的居民经常到这里来取水,所以没有盖井盖。水没有想像中的深,没到膝盖,但井壁上全是青苔。她抬头向上看,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到。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她感觉到有人下来了,用绳子捆住自己,接着自己就被拉了上去。“医院检查,所以我不知道是谁救了我。“经过打听,我们知道救我的人是附近部队的军人。第二天,我父亲和村里的干部一起到部队去送锦旗。”但是,没能见到恩人。
慕老师说,后来,他们听说恩人调离了蓬莱。他们全家人都很想找到这位恩人,但是根本没有任何方向。“当时天很黑,对井下的情况谁都不清楚,他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救我的。这40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这位军人,能够见到他一面是我们全家人的心愿,但是根本就没有办法寻找,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感激他。”
当得知王庆军要求记者对双方的联系电话互为保密时,慕老师说,如果老人坚持,她一定尊重老人的决定,但是她真诚地希望老人能够给她一个见面说声“感谢”的机会,如果老人同意,她想去大连看望老人,至少能够通个电话。慕老师现在高中教高三,多年来始终工作在教育一线,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她不想因为这件事而在社会上引人 “我生活得很好,一直在教育一线,工作顺利,家庭幸福,请恩人请心。希望你们能帮我向恩人转达我的心意,在恩人方便的时候,让我到大连去看望他。”
记者将慕老师的话转达到王庆军,将慕老师目前的情况告知给他。“那就好,我很欣慰。谢谢你们了却了我这个快70岁的老人多年的心愿。希望你们转告她(慕老师),我们没有必要见面,她更不要到大连来看我,我不想增加她的负担。知道她过得好,又是一名人民教师,我就很高兴了。我现在是退休干部,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请她不要挂念。”当本报记者表示愿意充当双方之间的“媒介”互相转达消息时,王庆军话语激动,“真的是谢谢你们了。没想到蓬莱的记者能够帮我实现这个连中央电视台都没有帮我实现的愿望。”记者杨洁
投稿请联系兰州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白癜风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