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记者唐园结刘艳涛王小川
入冬的齐鲁大地,水寒草枯,落叶纷飞,乡野田畴多在静谧中积蓄着生长的力量,等待着来年的春天。
而地处胶东的烟台栖霞市,满山满谷的苹果园里一派忙碌景象,男女老少齐上阵,干部果农并肩干,劳动的热情丝毫不因天寒而有半分削减。
官道镇沙岭村的苹果园区中,合作社社员正用灌根器给果树添加“营养餐”,采用矮砧集约栽培模式的果园,植株密、行距宽,树形挺、长势好。
旁边的一片果园里,刚被伐下的果树齐刷刷地躺在一旁。这些与“烟台苹果”一路走来的“老兵”,正稳步、分批次、成规模地被新生力量所取代。
这一幕画面所折射的,是一场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闯关战,是一个区域公共名牌的焕新之旅,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实践”的栖霞探索。
那么,久负盛名的烟台苹果,为何要主动打响这场战役?老果园更新期,果农的收入受影响该咋办?建新果园的人力、技术、物料如何解决?这一壮士断腕般的“自我革命”底气何来、武器何在、能顺利闯过市场关吗?
带着诸多疑问,记者一行走进山东栖霞市,进果园、下田埂,入村组、访农户,在一棵棵苹果树下求解传统优势产区产业升级的密码。
看清方向,闯关越坎谋升级
——推动苹果产业升级,既是形势倒逼、发展阶段使然,又是把握苹果产业发展规律的主动作为,其中,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这场产业升级战筑起了一座座战斗堡垒
一部烟台苹果史,就是浓缩版的中国苹果史。烟台地处我国渤海湾优势产业带的核心产区,位于北纬37度苹果栽培黄金地带。独特的山地环境,当地人对品质的不懈追求,使得烟台苹果自一面世就成为高品质水果的代表,品牌价值连年高居国内榜首。
然而近年来,国内外苹果产业态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内新兴苹果产区发展迅猛,全球苹果贸易竞争日趋激烈,烟台苹果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更大的压力来自自身。“全市果业呈现出树龄、品种、队伍、观念、模式‘五个老化’的趋势,导致竞争力有所下降。”在烟台市农业局局长白国强看来,老果园改造刻不容缓,否则未来烟台苹果产业就可能产能“踏空”、品质“爆雷”,来之不易的金字招牌毁于一旦。
摆在烟台苹果产业面前的,是一个难闯但又不得不闯过去的关口。
谈及产业升级,对烟台苹果充满感情的栖霞市委书记陈兆宽下定了决心:“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栖霞借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机遇,掀起一场‘苹果革命’,推动苹果产业提档升级,擦亮烟台苹果招牌,是我们这代人应有的使命和担当!”
在栖霞市委、市政府看来,苹果产业升级既要抢抓时效,突破竞争者重围,闯过市场关口;也要把握节奏,充分考虑集体经济和农户利益,防止苹果产能大起大落。
决策者的决心,要转化为全市上下齐心干的行动,至少还要迈过两道坎——
一道是“人”坎。同全国一样,栖霞农村人口中,60岁以上的超过30%,缺乏有效劳动力。而且一些果农有守成思想,更重短期收益,新栽果树需三四年才能进入盛果期,让分散经营的传统农户主动为之,难。
另一道是“钱”坎。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部分村级组织凝聚力不足,既无力出资改造果园,也无法号召群众合力闯关,要想在全域推动产业升级,也难。
一棵苹果树的伐旧植新,看似不复杂,实则要妥善解决好苹果产能平稳过渡、村级组织有序动员、农民增收势头不减、脱贫攻坚按期实现、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等诸多问题。怎么办?该从哪里入手?
着眼于现有资源,栖霞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够做强“苹果+”产业的载体——它既要如一根线贯穿产业链条,也要像一张网覆盖政府、村集体、农户和龙头企业;既要有群众基础和产业张力,又要能壮大村集体经济,切实发挥出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和战斗力。
烟台市委书记张术平表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烟台各级党组织书记要真正当好‘领头雁’和‘一线总指挥’,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乡村振兴作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组织部门责无旁贷、使命在肩。”烟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于涛认为,党管“三农”工作,决定了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
“事实上,对栖霞来说,乡村振兴绕不开一场轰轰烈烈的‘苹果革命’。”陈兆宽认为,组织振兴是栖霞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从年底开始,栖霞市按照上级部署要求,在前几年实施苹果全产业链提升计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以基层党组织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合作社为切入点,推动苹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促进果业升级、果农增收、农村进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栖霞市情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栖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隽看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切实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战斗力,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把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解决了果业层次不高、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基层组织服务凝聚群众能力不强等系列问题,有助于乡村振兴在栖霞率先实现。
方向找准,路径已定,成败在人。
栖霞全市各级党组织勇挑乡村振兴重任,经过近两年时间,从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入手,从培育成百上千名“三农”干部和人才发力,通过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进而带动人才振兴、促进文化振兴、加快生态振兴,找准了破解农村一系列困局的突破口,走出了一条符合栖霞实际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改,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地破,苹果树种改良升级如星火燎原,势不可挡……
党建引领,聚释要素促升级
——靠党建引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靠股权凝聚起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充分依靠党支部、深度惠及村集体,不仅构建起产业升级的强力主体和有效机制,而且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找到了出路
今年4月,浙江大学的一间教室内,老师正在讲授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镇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们全神贯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
这是栖霞市丁家寨村党支部书记李树军第一次走进大学课堂,参加栖霞市委统一组织的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专题培训班。“很震撼,受教育,开眼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李树军从没想过自己能有机会走进名牌大学。每一堂课、每一点理论知识,他都能联系到村里的苹果产业来消化理解。
丁家寨村在苹果产业升级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有土地、无人种”。针对这一情况,李树军召开村党支部会议进行动员,活学活用学来的理论知识,采取“党组织+合作社+产业园项目公司+农户”模式,引导本村村民以土地入股,在全镇第一个成立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奔康果品专业合作社。
李树军当选合作社理事长,全村户农民带地折股加入。由于合作社成方连片流转土地,田垄、沟壑等被打破,村集体增加耕地面积近50亩。按照丰产期亩产斤果核算,仅此一项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逾百万元。
有了一举多得的好路子,栖霞各村踊跃跟进,果园改造如火如荼。在这样的利好形势下,如何避免因一窝蜂改造导致苹果产能大起大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