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散文微刊》.43期(总第43期)
那年那事
◎马兆光
事情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是电视机还未普及的年代。那年,我读初三。春末夏初的午后,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我所在的村子住有万余户人家,阡陌交通,绿树环合,村庄静卧在碧波荡漾的东鱼河畔。
因为热,村子格外宁静,想必,村里人都躲在屋里睡午觉了。就连村里的鸡和狗也躲到阴凉地打盹去了。正是梦乡最甜时,突然,胡同里传来咚咚的跑步声,紧接着听到有人高喊:“不好了,杀人了!快救人啊!”人们纷纷跑出家门看个究竟。
地上有血迹,人已被救走。听旁边的人讲,一个杀人犯逃到我们这里,不知因为什么事,与胡同里的老张发生了口角,那人凶相毕露,掏出尖刀要刺。老张叫嚷着与那凶犯扭打起来。这情形惊动了隔壁的小张。小张是派出所的临时协警。平常练过拳脚。便跑过去抓坏人。凶犯气急败坏,拿刀乱舞。老张的胳膊被划伤了。小张要去夺那人的刀子,不留神,肚子上被捅了一刀,鲜血直流。小张忍着剧痛,追出数米远,终因体力不支,昏倒在血泊中。
在场的人听了,都唏嘘不已。暗暗佩服小张的英勇之举。有人提议,把这件事报到县里去。没过几天,县委领导带着礼品来看望这位小英雄了。一起来的,还有扛着摄像机的记者。村里人哪见过这阵势?都一股脑涌到小张家看稀罕。接下来的几天里,总会有轿车停在小张家门前,定会有一拨领导来探访。整个小村着实热闹了一段时间。特别是在我们小孩子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
这件英勇事迹,经县委上报,省委很快派人下来探望。并组织省电视台拍摄一部电视剧。此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在村里及周边方圆几十里传播开来。对当时的我来说,这件事就如同一块磁铁,时时吸引着我好奇惊喜的心。以至于上课时间,还在琢磨拍电视的事。
剧组很快到位,演小张的演员,确实比小张高大帅气,还有演小张媳妇的,也是个俊俏的女人。取的景,就在我们村。群众演员全部找的是胡同里的邻居。有一个镜头让我们津津乐道了好久。导演要突出表现一个英雄人物形象,就从他平时的言行举止开始,这个镜头讲的是小张在雨中动员群众去做有益于集体的事,雨,是从市消防队调的消防车洒水。我熟悉的大爷大婶都站到了雨中。听说那一次当群众演员,每人领到十元钱呢。
我在上学,没有时间去看拍电视的。但拍电视这件事一直吸引着我,我格外留意有关拍电视的任何消息,有时,上学路上正赶上剧组拍摄,便挤进人群,看上一会。不光我这样,像我这个年纪的,大都如此。那段时间,真是有趣、兴奋、激动。
这个剧组在我们村拍了足足有三个月,终于杀青撤了。听预告,这部电视剧分上中下三集播出。要等几个月后才能看到。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满满的期待。
终于等到播放那部电视剧的时间了,那天一早,就有好事者逢人便说要看咱村的电视剧了。电视剧的播出时间定在下午两点,正是睡午觉的时间。但是那一天,村里的人全都聚在了电视机前,沉浸在剧情中,如果在电视里看到谁的影像了,会欢喜得跳起来,互相调侃一番,接着喜滋滋地在剧中寻找我们都熟悉的人和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喜和兴奋,仿佛是在分享一件精美的战利品。
傍晚,每张餐桌上的话题自然离不开那部电视剧。静静的夜空闪烁着调皮的星星,仿佛在聆听我们的谈话,分享我们的快乐。这件事的结局很完美,小张由临时协警改为正式合同民警,户口也由农业转为非农业。后来还听说,小张还去北京了呢,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现在,他的家里还挂着他和国家领导人的集体合影呢。
事情过去二十多年了,现在的电视机早已普及。当今快捷的网络信息更是把社会上的美善丑恶第一时间传播开来。尽管这样,我还是难忘那年那事,它带给我的,不只新鲜,还有正义和勇敢。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页)
马兆光,79年生,祖籍山东菏泽,现居烟台。年加入烟台芝罘区作协,年加入烟台散文学会,作品散见于《烟台晚报》、《齐鲁晚报今日烟台》、《今晨6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