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的南大门是哪里?时间不同,答案也不同。在所城时代,出了城墙南门就是郊外,此时的南大门还可以说是实指;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外扩,实体的大门早已不复存在,“南大门”成为一个虚指的概念,黄务立交桥一度有“南大门”之称;修了高速之后,杜家疃入口也曾有此称;而随着市区的不断发展,“南大门”也持续外移,如今提到这个概念,多数人会把它跟福山回里镇联系在一起。从交通意义上来讲,把福山回里镇称作烟台市的南大门,并无不妥,从陆路进入烟台市区的三条重要交通孔道:国道、蓝烟铁路和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无一例外,都从回里镇经过。以现在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自南向北经过回里之后,烟台市区就近在眼前了。那么,福山回里镇为何能成为这些进出烟台重要通道的必经之处呢?地形应该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河流经过的地方,大多是比较平坦的谷地,这些河谷,不仅是古人建村定居的首选,而且也是出行的便捷孔道。很多朋友应该都听老人说过,在过去没有大路可寻的时候,人们的办法通常就是溜着河沿走。实际上,当时不少县与县之间的官道也是沿河而建。海沿和河沿的性质类似,对于烟台市区来说,一开始的陆路交通其实主要是依靠海沿的,那就是烟台向西,经福山、蓬莱、黄县、招远、掖县、昌邑到达潍县的烟潍路。不过,烟潍路主要维系的是烟台和山东内陆的交通。而随着青岛的开埠,烟青之间往来逐渐增多,而绕弯的烟潍路显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直接联系两地的烟青公路应运而生。烟台市区的主体过去是在福山县的辖下,可以看做夹河流域的一部分,因此夹河河谷就成为烟台南向连接青岛的主要道路选择。夹河有内外夹河之分,老福山县到栖霞县的官道,就大致与内夹河平行,因此起初烟青公路干线选址为内夹河谷,即从烟台到福山,从福山到栖霞,再从栖霞到莱阳、即墨和青岛。而外夹河谷由于沿线没有县城,故当时只是作为一条支线辅路。从地图上看不难发现,这两条线路的烟台至莱阳段,大致可以组成一个弓形,内夹河的线路是弓背,外夹河的线路是弓弦,显然后者的距离要更短一些。因此,虽然一开始内夹河是烟青公路的干线。但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修筑蓝烟铁路时,就选择外夹河谷作为烟台的进出口。实际上,从此时开始,外夹河谷的交通地位就已经隐隐超过了内夹河谷。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烟青公路线路更改,原来的支线为干线,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国道,外夹河谷的交通地位就此奠定。而回里镇之所以能成为烟台的南大门,除了地处河谷之外,还有两侧靠山的因素。查看地形图可以发现,外夹河下游平坦开阔,但到了回里镇,就明显收窄,这是因为南北两侧皆有大山。峆垆山、狮子山、龙山王在北,将回里镇与栖霞、门楼隔开;巫山、官顶在南,是回里镇和牟平的分界线。两侧的高山夹着中间的河谷,使得这里就成为一处必经之地,就像古代的关口,因此国道、铁路、城铁都从这里经过。此前提过,河谷不但是交通的重要孔道,也是古人建村定居的首选。回里镇境内的村庄大多数的村庄,都在建在河谷两侧,即便是有一些较偏的山村,距离国道也不远,交通都相当方便。相信常走国道的朋友,对回里镇的一些村庄名称应该也都熟悉,善疃、张格堡、土俊头、李家疃、东西道平等,不胜枚举。胶东故事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taishizx.com/ytxx/12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