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随着胶东经济圈话题的走热,关于莱阳和莱西的“两莱”一体化也消息不断。众所周知,莱阳和莱西虽然分属烟台和青岛管辖,但在人文方面有着很深的渊源,历史上也有过“分合分”的经历。其中,夹在两次“分”之间的“合”,发生于年-年之间。因为时间相对短暂,且距今年代已远,有的朋友对此或许并不了解。本文就以官方史志资料为依据,简要介绍一下莱阳县和莱西县这段短暂合并的历史。
1、分治前兆
在介绍“合”之前,还是应该先介绍一下“分”的背景。
上世纪三十年代修撰的《莱阳县志》中,在该县历史大事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清乾隆三十二年,移县丞驻姜山镇。”
县丞,通俗来讲,就是知县的副手,一般大县才设有此职。而在清代,莱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县。
雍正之前的莱阳县,西至小沽河,东至玉皇山(海阳乳山交界处)。按照现在的交通来看,国道自乳山市崖子镇马山店附近开始,向西一直到莱西市武备的小沽河大桥,都是莱阳县的地界。
古代交通和通讯条件有限,如此广阔的面积,行政效率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在雍正末年,朝廷下令析出莱阳东部区域,与原大嵩卫一起设立海阳县。
不过,在析出海阳之后,就体量而言,莱阳仍是一个大县。在这种情况下,为便利办理钱粮事务,朝廷将原驻莱阳城里的县丞,移驻莱阳县西南部的姜山镇,划片而治。这虽然不是建立新县,但显然已经有了分治的味道,民间也称呼姜山镇的县丞驻地为“二衙”(相对于莱阳县衙而言)。
2、莱西建县
自从雍正年间海阳析出之后,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莱阳县的区划相对稳定。清代中后期闯关东的后人所说的“登州府莱阳县”,大致就是这一空间范围。
不过,到了抗战时期,因为战时特殊的背景,莱阳的区划也进入一个变动频繁的阶段。
据《莱阳市志》《莱西市志》记载:年5月14日,莱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县境西北部成立(驻地在现莱西市境内),隶胶东行署。年2月14日,莱阳县析出莱东县(初称行署),前者剩余的区域在习惯上称莱西县,均隶南海专区。后来两县又分别析出莱西南县和五龙县。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原莱阳的范围内一度“四县并存”。
年3月12日,莱西县与莱西南县合并,称莱西县。“莱西”作为一个稳定的区划名称,就此确定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设立的莱阳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在后来的莱西市境内(当时城厢被日伪占据),故民间也有“莱西曾经是莱阳”的说法。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太准确,驻地设在乡村,毕竟是战时的特殊情况。自从唐代昌阳城迁到现址以来,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莱阳城”就是狭义的“莱阳”这一观念其实已经根深蒂固。并且,四县分治之后,虽然莱西县在名义上仍叫“莱阳县”,但管辖区域只限于原莱阳县西北一隅,此莱阳和彼莱阳,名字相同,概念不一样。
笔者个人认为,关于莱西市和莱阳市之间的关系,比较恰当的表述应该是,两者都是老莱阳县的一部分,而老县城是在莱阳市。
3、短暂合并
年3月,五龙县合并于莱东县。因为莱东县驻地回到了老莱阳县城,故按照传统观念,莱东县改称莱阳县。自此,新莱阳县和新莱西县,就并立在原莱阳县的大地上。
从年到年这段时间里,两莱各自开展建设,都取得不少成就。期间,蓝烟铁路通车,莱阳县建造了莱阳站,莱西县也建造了莱西站。后者因为驻地水集本来是村庄,没有城垣基础,县城建设也很早提上日程。《莱西市志》载:“年……开始整修(驻地)街道,首先将(驻地)门前东西大道拓宽至20米,工商业开始发展……到年,城区共建楼房2座,建筑面积平方米。”
不过,到了年,莱阳县和莱西县又重新合并。《莱阳市志》载:“10月17日,莱阳、莱西合并为莱阳县。”《莱西市志》也记载道:“年10月17日,莱西与莱阳两县合并称莱阳县。”重新合并之后的莱阳县驻地在老县城。
莱阳县和莱西县当时为什么分而又合?两地的史志资料都没有明确记载。对此,民间有一种说法是为了集中力量修建产芝水库。从史料记载的时间上看,两者之间可能确有一定联系。根据《莱西市志》的记载,产芝水库于年10月22日开工,由莱阳县产芝水库工程指挥部组织施工,年9月完成大坝和东西放水洞及溢洪道主体工程。水库的开工和建成,实际上都是在两莱合并期间完成。特别是年10月17日,两县合并;5天之后,产芝水库就开工,这的确容易引发联想。
两县合并到底有无产芝水库的因素?因为没有权威档案的说法,不敢妄下结论。不过,从《山东省志》的记载来看,其实即便不修水库,两莱合并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因为,当时撤县并区是一个普遍的政策。《山东省志》载:“在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风潮中,全省行政区划特别是专区和县两级进行了大幅度的撤销、合并,涉及3个专区、1个专级市、33个县,涉及面约占全省专区和县数的三分之一。”
在此期间,被撤并的不仅有莱西,就连从牟平、海阳各划出一部设立的乳山县,也一度撤销,相应村庄合并到周边县当中。而同样是烟台行署辖下的蓬莱、长岛和黄县甚至三县合一,称“蓬莱县”。
如此大规模的合县,多少会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情况。因此,山东从年开始对全省行政区划逐步进行了恢复性调整。根据《山东省志》的记载,年是恢复性调整幅度最大的一年,全省恢复了三个专区,近30个县。就在这一年,莱西县重新设立,莱阳、莱西“两莱并立”的局面再次出现。
根据《莱西市志》的记载,莱西与莱阳两县重新分治的时间是年10月5日。不过,一直到年1月1日才正式办公。
按照年1月的区划,当时的莱阳县辖城厢、山前店、西留、鹤山、冯格庄、羊郡、照旺庄、万第、穴坊、姜疃、团旺、大夼等12处人民公社。莱西县辖河头店、马连庄、南墅、日庄、院上、店埠、孙受、夏格庄、姜山、牛溪埠和水集11个人民公社,后来双方各自又设立了一些公社(乡镇)。
两莱在年至年之间,均属烟台地区。年10月1日,莱西县改隶青岛市至今。数年之后,莱阳县、莱西县先后撤县建市,形成了目前烟台辖下的莱阳市和青岛辖下的莱西市的新“两莱”局面。
参考史料:《莱阳县志》(上世纪三十年代修撰)《山东省志》《莱阳市志》《莱西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