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明代的城,一城明清时代的建筑。
所城里在高楼大厦的包围中,像一株古树,静静的守住烟台的“根”。
都说岁月无情,但所城里却被温柔以待。
六百多年的历史,多少城池忽而不见。
又有多少新城拨地而起,而她,却一直都在。
对于烟台人来说,所城里成了沉甸甸的记忆,
对于游客来说,所城里更像是一个都会发出惊叹。
在所城里他们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
我们今天沿着所城里的老街,寻觅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所城里印象一:日常生活所城里作为都市中独特的存在,那里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这里有一家经营了十六年的肉夹馍店,晌午十分,阿姨正在切煮熟的肉肉~
拉着刚分好类的废品,小哥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
远道而来卖蔬果的大爷,正在为顾客递上一捆大葱~
阳光明媚,所城里的人们该出来晒被子啦~
所城里的一家馄饨小摊上,人满为患。
初秋的下午还不乏闷热,老大爷打开了自家门窗~
所城里的街道上,一家无人照看的自营服装店~
刚刚清扫完垃圾,渐行渐远的清洁工~
下午时分,正在娱乐的蜀黍大爷们~
看完了所城里的人~报告,这里还有一只晒太阳的喵~这里居住的多为老人,所以所城里的生活是慢节奏的,闲适,安宁,简单......保有我们记忆中老城的生活状态。愿你我在忙碌中也能拥有这样一份安宁。
所城里印象二:老街印象一座明代的城,一城明清时代的建筑。所城在高楼大厦的包围中,像一株古树,静静的守住烟台的“根”。都说岁月无情,但所成里却被温柔以待。六百多年的历史,多少城池忽而不见,又有多少新城拨地而起,而她,却一直都在。
所城街口记忆入口
蓝色的路牌静静地伫立着,深陷于高楼大厦之中并不醒目,但似乎是在提醒人们,这里有一座我们印象中的老城。
门静现绿意人稀古巷深
所城头顶的天空一样的蓝,脚下的路却是崎岖不平。民居深巷,所见之砖瓦,所闻之饭香,所听之家长,所现之悠远,它是所城里,不同于城外的喧嚣,以其特有的方式存在着,并将继续存在着。
老街印象之门
在所城,这样带有历史印记的门随处可见。岁月变迁,在历史面前,个人得失就显得非常渺小。我们在门前驻足,门里饱经风霜,承载了六百多年的岁月,或长袍马褂,或烽火连天,亦或是时代更迭,人事突变。但这一扇一扇的门,却从不将谁拒之门外。所城里,现实外,一扇门横亘在中间,油漆会脱落,记忆却不曾退却。
形单影只
童年的记忆里,会有这样的老式自行车,坐在后座靠着爸爸宽阔的后背,无忧无虑,不曾害怕。时代变迁,这样的单车早已退出人们的生活,但是忽而一瞬,还是湿了眼眶。如今长大的你,独自异地求学,单车停留在记忆里,父亲的背影也停留在了记忆里。
老街小店
所城里的街道,很多这样的自营店铺,满满的生活气息。或许生意惨淡,但确是一种纯粹的保留,原有的街道风貌,原始的店铺,原住的居民,一切都没有被岁月改变过。从前生活很慢,我们不用去追赶,静静的坐在店铺台阶上,和小狗一起享受午后的时光。
红砖土墙
历经沧桑的古旧城墙,写满了岁月的痕迹。红砖断瓦,乌黑印记,不知曾经住在这里的人身在何处,但是这真实记录了他们每日生活的房屋城墙,会被怀念的吧。嗯,会被怀念的。
随意堆放的杂物,真实的生活。看到这一切,似曾相识,却又遥不可及,连回忆都被拉的很长很长。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多高楼,回家不是电梯,而是经过一条很长的巷子,一路同邻里叔叔婶婶打招呼,到家门口,妈妈刚从炉子上端下还冒着热气的饭菜,添了两块煤饼。
所城印象交错的电线
错乱交织的电线,蓝天白云下的所城里,还是那样的安详与静谧。下午时分,日光柔和了,老人睡醒了,拉呱继续着。。。
所城没有上锁,外面的人可以随时进来,里面的人可以随时出去。所城里是一座城,帮老人守住记忆,向新人诉说历史,是烟台永恒的印象!
所城里印象三:所城里的老住户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周围是商业中心,高楼林立,所城里安然的伫立在万达的旁边,老城与现代都市珠联璧合,展示出其特有的古朴风貌。
走在所城的街道,人们的步伐很慢,不见城外的熙熙攘攘,一门一窗,一街一巷,都极具岁月的痕迹。巷子的深处,一位老大爷坐在门口的台阶上,上前跟大爷聊了起来。大爷身子硬朗,完全不知老人已八十有余。老人似乎很喜欢和人聊天,带我们走进了他的故事。
—大爷,您好!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到所城里居住的?
我85年到烟台,就一直在这里住,已经30多年了。
—三十多年来,您觉得所城里有什么变化吗?
十几年前说是有城市规划,但从过去到现在,街道都没什么改变,还是原来的样子。
—那以前的生活方式还有所保留吗?
以前的生活习惯还保留,像冬天要生炉子,又麻烦又费事,取暖效果也不是特别好,要买煤,用柴火。老百姓的风俗习惯还和从前一样,都是老样子。
—那您是一个人在这住吗?儿女也都大了吧。
我和老伴儿在这住,时间久了也不想去别的地方。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家,周末,假期都会过来看看。我的儿子都五十多了,外孙都上大二了。
—那我和您孙子都差不多大。平时您喜欢做点儿什么,有什么爱好吗?
平时没事儿就看看书,坐一坐,日天不喜欢外出溜达,人太多。听听歌啊,和巷子里的老人聊聊天,拉拉家常,谈谈国内外大事。
—您怎样评价所城里呢?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上哪都方便。就医便利,老人病多,医院,医院。购物,娱乐都方便,旁边就是万达广场,还有文化馆。就是环境能改善改善就好了,脏,乱,差,没人管,希望能翻修下。
大爷介绍道,所城里街道上,居住的老人为多,他所居住的房子有多年了。原住居民不断减少,大多都是后来入住和外来的打工者。
所城里是独立于城市迅速建设发展的存在,老街深巷,古色古香,是一座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记忆!
所城里印象四:所城里的旧货交易所城里,这个地方满身疮痍的和周围的铜墙铁壁比起来显得格格不入,走进的一刹那,让你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青砖黑瓦的四合院,使烟台的历史脉络变得清晰而完整。这些小院虽已破旧,仍可透出当初的风采。砖雕影壁,木雕飞檐,虽然破损但风韵犹存。
古董店,推拿店,小商店......林立在街道的两旁,年代感十足的店面和的招牌,每个门面都是小巧精致。也有今年现在化的饭店和旅馆,为这个老地方增添了一些新鲜的气息。
“收集旧物,帮别人代卖”
在所城里社区居委会的巷子对面,84岁的于中光爷爷自己一个人拿着马扎,坐在门口用水泥砌的门沿上,将几块用的有些旧的布摊开,上面摆放的是银元,铜钱,粮票,玉等一些收藏品,以及《汉译日日译汉大字典》、《烟台春秋》、《曹操动漫绘本》、《仙剑奇侠传》等一些旧书,旁边的墙壁上还挂着挂钟和一些饰品。
我对这些东西的来历产生了好奇心,便向爷爷询问。
“这些东西都是我跟别人收的,也有跟捡垃圾的收的,或者是我自己的东西,也有帮别人代卖的。”
“捯饬旧货,图个乐子”
今年84岁的于爷爷,年烟台北极星闹钟厂退休,年开始做做旧物和收藏品交易至今已经有十年了。
在年轻人大多成为了低头族的今天,没事的时候我们都是在一起打打闹闹,话题不断,一没人,就习惯性的掏出手机,低头,沉默,空气一下子就凝固了,各自又活在了自己的世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似乎比我们更加丰富,似乎真是津津有味
于爷爷也说起了他做旧物买卖的初衷“退休之后没事干,孙子都大了也用不着我们了,就摆了个摊子,图个乐子吧。”
没事的时候我们都是在一起打打闹闹,话题不断,一没人,就习惯性的掏出手机,低头,沉默,空气一下子就凝固了,各自又活在了自己的世界。
在小摊子的旁边是一家门面极小的杂货店,这家店也是于爷爷的,在跟我们聊天的过程中于爷爷也时不时的去提拎一扎水出来卖,别看爷爷走路一瘸一拐,但力气可大,整个人都精神抖擞的。
“北极星仍是我的骄傲”
爷爷也顺便跟我们聊起了他在闹钟厂的工作。他是一名闹钟厂的零件采购员。
“当时钟表厂的生意特别火,都卖到国外去了,以前分闹钟场,木钟厂和手表厂,我是闹钟厂的,就负责买买零件什么的,全国各地跑。”爷爷提起当时的盛况也是一脸的骄傲,不自觉的眉毛上扬。
烟台的北极星当年享誉中外,现在依然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宾。烟台钟表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曾发展到顶峰,“中国钟表有颗星,就是烟台北极星”这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语说明了烟台钟表业的地位,当时烟台有钟表企业20多家,钟表从业者多人。后来随着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电子钟表涌入,传统机械钟表企业受到了巨大冲击,许多钟表企业转行甚至倒闭。
在爷爷摊子旁边的墙壁上正挂着一个北极星牌的挂钟,如今还在不停的走着。
所城里印象五:所城里的爱情迄今为止,所城里已经陪伴着烟台走过了六百多年的风霜变换,漫步在所城大街上,你可以从砖瓦林荫间、街巷胡同间、古居祠堂间寻觅从前的清代风韵,找寻所城不变的美。狭小街巷穿梭着的永久自行车与奔驰并驾齐驱,清代经营至今的国营推拿所已门影斑驳,紧挨着灯红酒绿的都市夜巷。现代高楼与老式建筑的混搭,呈现了一幅古今交融的景象。
顺着所城大街直走不到一分钟,向右便会看到一间普通的、甚至有些简陋的自行车配件店。内中狭小的空间不过三平方米,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自行车配件,上面覆盖的灰尘透着一丝清冷,空气中也弥漫着机油味,但屋内摆放展示的字画与瓷器,却不禁让人对主人充满了联想。
爱好书画,陶冶情操
店主是一对退休的老夫妇,爷爷叫刘德生,年出生在脚下这片土地,奶奶叫王莲霞,比爷爷小一岁,两人都是土生土长的所城里人,问起爷爷为什么关于为何自行车配件店里会有这么多的古董字画,爷爷说,“都是我的爱好,退休了也没事干。孩子长大了,孙子也都上幼儿园了,老两口的退休生活就是开着这间自行车配件店,顺便收藏收藏古董字画啥的。”爷爷比想象中的更有才华,是烟台市书法美术家协会的会员,问及墙上的书法都是哪里来的,爷爷不禁笑着有些害羞的说,“这些都是我闲来无事自己写的,平时就爱好写这些东西来陶冶情操,生活总要找一些乐趣嘛。”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爷爷从小就住在这片,那时候生活拮据,但是有盼头,生活有“脊梁”,平常就盼个逢年过节能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正月十五就买一块月饼,姊妹四五个,全家六个人分这一块月饼,也是苦中作乐;老烟台,所城里的很多规矩也逐渐被淡化,例如正月什么时候蒸馒头,打扫屋子,什么时候吃饺子,上桌吃饭的规矩,随着时代的前进,也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爷爷这辈人还记得,冬天腊月老母亲给家里的孩子们做新衣服,把大锅烧红了,袄袖铺在锅上烘热,再套上新布,这就是孩子们过年的新衣裳了;不同于现在放的大挂鞭,那时过年放的小鞭也是一个个拆开的点;小时候玩的游戏也简单的很,和胡同里的小伙伴三两成群的凑在一起滚铁环,打骨,踢皮球,没有什么高科技电子游戏,生活简单而满足。
爷爷初中就读于已有百年历史的烟台一中,那时赶上文革,初中毕业后也没继续念下去,去了烟台张裕酒厂工作,每月36块钱的工资。年轻时跑到全国各地出差,讲到这里,爷爷有些骄傲的回忆着:“那时候东三省没少去,从大连到漠河这一路我都走过,当时辽宁一个企业产业链出了问题,濒临破产,还是我帮助他们销售配套产品,也算是亲手拯救了一个企业。”
“谈恋爱要找潜力股”
至于这间配件店的故事,奶奶讲,“我年轻时在银行工作,老两口92年退休以后就开了这间店,今时不同往日,从前那时候的人都骑自行车,店里雇了五六个人都忙不过来,生意好得很,哪像现在都是坐公交或者开轿车,那时候谁拥有一辆永久或者凤凰牌自行车都了不得了,就好像现在开宝马一样风光。现在根本不挣钱,店是自己的,打发时间罢了。”
提到爷爷奶奶是怎么相识的,奶奶有点不好意思,“当时就是托人介绍认识的,那时候的婚姻就是看门当户对,俩人感觉差不多,能对付着过,合得来就在一起了,哪像现在的年轻人,既要看脸又要看有没有房车,追求爱情。我们79年结婚后,82年有了儿子,两个人每个月加起来70多块钱,养活一个孩子,生活过的也挺好的。”而爷爷这时语重心长的补充道:“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太肤浅了,找对象不能光看脸,没有人能青春永驻,房车也是其次,最重要的还是看德行,看这个人是不是潜力股,暂时没钱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人品,有才气;小成靠智,大成靠德。”
在说话空余,有一位顾客来买自行车配件,奶奶耐心的询问着型号和牌子,另一边爷爷坐在满是字画古董的里屋吃着午饭,一瞬间时间仿佛又回到了年一个普通的夏日午后。让人不禁感慨,所城里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褪去包裹着满含着沉淀的外壳,与这座越来越现代繁荣的海滨城市携手同行,而这里的人,心却不会“锁”。世世代代生活在所城的人们,在这来往之间便成为了精工巧手的匠人,用时百年,亲手将所城里打造渲染至今;是所城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时代的折射之光。这里的记忆,也会在所城中永存。
所城里印象六:所城里的新房客所城里的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但是还有一些人,来了就不想离开。
走进所城里就不想离开了
大多数走进“宝库“的人,都会被外面的装饰所吸引。这大概是老巷子里极新的店铺了,文艺青年大抵都会在门口拍一拍。店主小一扎着短短的马尾,开口的第一句是,“店里正忙活着,先等一会儿啊”,彼时,她正在做着卤肉饭,香气透过窗子传出屋子。原来,小一每天只做十份饭,全部一个人完成。早上买完菜就开始洗切,十点多,送餐员来把饭送到订户手中,完成一天的大半部分工作。
小一是一个80后,今年偶然之间走进巷子,当时的她觉得,“烟台竟然还把这样一片有味道的地方保留着,真好”,心里便萌发了开个小店的想法。虽然开张不久,但是每一寸都有用心的感觉。店里的陈设都是小一自己从四处捡来的二手货,再一斧一锤打磨出来的。她摆了几幅西洋画,院子里也养了很多绿植,让这一小片地方充满生机。
偶然间开了一家小店
谈话间,有好几个顾客来取酸奶、咖啡,阳光透过门口,小一对每一个顾客的礼貌和善意让人欢喜。“从小我就属于比较听话的孩子。只是人生可以有很多种走法,所以只要自己喜欢,就去努力做吧。”
小一几年前并不会做饭,也是巧合之中爱上了做饭。“现在我很享受做饭的过程”,店铺刚开那会,有一次几个游客路过,当时她正在炒意面,对方说味道很香,建议可以做成工作餐。客人买了几份回去发了朋友圈,二十天的时间,小一加了几百个好友。
“之前没日没夜加班加点的工作,有一天突然发现多了好几缕白发。所以换个生活方式,做做手工、卖卖东西。“小一说,她更愿意多去感受这平淡的日常。
心怀美好安静生活
小一曾经在一次登山膝盖受伤后,去德国做理疗,大半年的时间在异国度过。她在德国大街上看着人来人往,拄着拐杖在路边走路,几个陌生人都迎上来问需不需要帮忙。过马路的时候,司机也会特别客气让她先过,“当时我真的觉得这是一个善意的国度,也被这里的每一次陌生人的友好所触动。”
“其实我上学期间是个有点儿马虎的人,但是后来被一些事情改变”,小一说到这吐了吐舌头。她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维修队在修下广场的下水道,几乎用了一周的时间,我就每天都去看他们工作。”德国人对待所有细节的专注与认真对她影响很深。
说到现在的愿望,小一说,“只想开一间很久很久的店。好好睡觉、吃饭,家人健康幸福。”
所城里印象七:爱在所城里,难以离开在所城里老街的深处,有一个简易的废品收购站。窄窄的街道上堆满了归置整齐的废品。
这个收购站的主人是一位阿姨,名叫李佃耿,八年前从临沂老家来到烟台,之后便一直居住在所城里。
“如今废品生意不好做了”
看见李阿姨的时候她正在整理收购来的废品,杂乱无章的废品很快就被阿姨分好类堆放整齐。
阿姨动作很麻利
李阿姨介绍,她和老伴在零八年的时候来到烟台。那时候她收废品,老伴开锁配钥匙。但没过多久,老伴就由于身体不好的原因,回老家养病了,之后她便一个人住在这里,继续干着收废品的生意。
阿姨一边整理,一边跟我们“拉呱”
“现在的收购生意不是很好做了,以前住户家都有好多废品攒着,走街窜巷,用不了多久就能收好多,现在,很少有地方像所城里这样,有这么多的平房了,大家都住楼了,为了家的美观,废品随手就扔了,我们的生意不好做了。”说到这,阿姨无奈的叹了口气。
接着,李阿姨又说道:“毕竟所城里的地理位置这么好,所以房子租金也很贵。我现在不光收废品,有的时候我也给人看小孩,钟点工,反正什么都做。一个月至少能多挣点,然后也可以填补点家用。”
白天工作,晚上也不闲着
李阿姨一个人在所城里生活了六年多,白天收收废品,干干杂工,晚上就去附近的文化广场去溜达溜达,顺便捡一些瓶子之类的。
“所城里的地理位置真的是特别好的,附近的商场,活动啊特别多,所以人多也热闹。尤其是附近的文化中心,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跳舞、健身和散步,自然的就有很多瓶子。所以我每天晚上就去捡,不仅能多挣一些,还顺便保护环境了。”提及到这,阿姨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又接着道:“冬天的时候没有供暖,需要自己烧煤取暖,但我很少烧,一般都是去周围捡一些木柴和破衣服,能省不少钱。”
很多瓶子都是阿姨捡回来的
“奶奶,我穿37的鞋了”
李阿姨家有一个孙子,提起小孙子,阿姨立刻就露出了慈爱的笑容
孙子刚出生的时候,李阿姨帮着儿媳妇带了两年,后来孙子大了,儿媳妇可以自己带了,她就出来打工了,如今在烟台已经七八年了,很少回家,毕竟每次回家都要千百块,所以只有春节或者有什么事的时候才会回去。
“上次回老家的时候,孙子跟我说‘奶奶,我都穿37的鞋了’。原来,时间过的这么快,他都这么大了。”
李阿姨顿了顿,说:“其实不舍的不止是孙子,还有儿子。今天早上儿子还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年龄大了,骑车要小心点。昨晚老家有个亲戚被车撞死了,他就更加担心我俩了,一个劲儿的嘱咐我小心点。”
“没想过离开”
当问及为什么在生意不好做、惦念儿孙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在这里时,阿姨是这样说的:“因为在这里习惯了,习惯了所城里的生活,习惯了所城里的环境,虽然离家很远,但在这里我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即使每天只是收收废品我也很开心,很喜欢这里,所以没想过要离开。可能当我真正老了,干不动了的时候我才会选择回老家吧。”
提及老家阿姨若有所思
古老的所城里住了很多像李阿姨一样的外来打工者,他们似乎都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白天他们去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奔波劳碌,晚上回到朴素安静的老城吃饭休息,日复一日,这是所城里的生活常态。
所城里所城不锁心,但愿每个外来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
所城里印象八:未来的所城里在都市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弥漫着浑浊的空气。所城里的质朴纯净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烟台人心中永远留恋的净土。现在的所城里更是烟台的根。
作为至今仍保存大量历史遗迹的城市核心街区,所城里街区的改造一直备受如何正确去治疗白癜风白斑医院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