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通烟台k友汇百度BF记者团烟台站拉手网自媒体田立军联合出品!
丹桂街的今世
曾不止一次听老人说起,胜利剧场原本叫丹桂舞台,丹桂舞台附近有一条丹桂街,是老烟台最繁华的街道,当年无比的荣耀。在一个午后时光,我踏上了寻觅丹桂街的路。
走在热热闹闹的胜利路,记者专找老人打听,他们似乎都不太清楚。在天天渔港后身,拐进市府小区,在一片居民楼中,好不容易看到了“丹桂街1号”的字样。旁边一条窄窄的小路长不足米,两端没有任何的标志,这就是丹桂街?!
四望打量一下街道,路东是市府居民小区,向西与金碧辉煌歌舞厅相连,似乎真是个不错的所在。优雅清静,温柔繁华之地就在眼前,又有一定的距离,恍惚之间,时近时远,热闹之声依稀可闻。踏上丹桂街,记者在历史和现实间开始感受它的深邃和悠远……
“我们这条丹桂街,那在老烟台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这里曾是烟台的娱乐美食中心。”出生于丹桂街的肖老先生对当年的繁华场景记忆犹新,“当年丹桂街是东西走向,全长不过米,却相当繁华。我记得街西端和中部各建有一座过街拱门,拱门之间是美食场所,中拱门以东是娱乐场所。在不足百米的东段,集中了小舞台、艳云茶楼、忍安社等多家娱乐场所。当年,这一带整日说唱声、鼓乐声不断,入夜更是灯火通明、热闹非凡。西河大鼓、河南坠子、单弦相声、评书双簧、皮影、武术……在这里都能听到看到。我从小就是听着这里的锣鼓和皮黄腔长大的。”
喝一口茶,润润嗓子,肖老先生继续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当年的情景:“丹桂街西头的丹桂戏院,也就是现在的胜利剧场。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里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戏剧表演场所,在海内外有很大的影响。听说当时京剧一代宗师周信芳5次来烟台都是在丹桂舞台上为烟台人献艺,我晚生了几年,未能在烟台一睹大师的演技,现在想想真是可惜。丹桂舞台虽然还在,但几经改造、几度更名,如今被游戏厅、蛋糕房包围起来,早已物是人非。作为京剧票友,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丹桂舞台’重放光芒。”
“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丹桂街也是胶东小吃大全一条街。酥软烤饼、杠子头、硬面锅饼、三鲜片汤、油炸元宵、糖炒栗子、米糕花卷、油饼片片、扣肉米饭、千层饼、烟台焖子、拌海蜇、凉粉等举不胜举,仅包子就有10余种。”提起丹桂街的美味小吃,当年家住升平街的金大爷无限缅怀。
在记者的刨根问底下,金大爷打开了沉淀的记忆:“那时,丹桂街上赵桂玉的高桩馒头手艺是一绝,在发好的面中不断揉入干面粉,最后入锅的馒头是多大,出锅时仍是那么大,毫不变形,却又暄透绵软;三合园的饺子风味独特是一绝,用李家的酱油必须用张家的醋,菜必买王家,肉须选孙家;老李家的三鲜片汤口味那也是一绝,面片的滑,面汤的鲜,卤菜的嫩,喝起来鲜美无比……可惜啊,可惜!这些代表烟台民俗文化的风味小吃现在大都销声匿迹了,有钱也买不来了。而现在的年轻人,只对肯德基、麦当劳趋之若鹜,实在想不通……”
边走边听,多米的丹桂街很快就走到了尽头,驻足回望,昔日的荣耀都已作古。丹桂街,老烟台的娱乐美食中心,不知该为你悲哀还是为你庆幸?
丹桂街的前世回忆
丹桂街是烟台市区的一条百年老街,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年)前后,现今位于烟台胜利路北段以东,最早称为“一面子街”。年该街西面的“德林茶园”改称“丹桂戏院”,由此更名为“丹桂街”,年建成水泥路面。自年起,丹桂街由西向东被拆除重建,改名为“午台街”,为纪念百年老“丹桂街”为烟台做出的贡献,市政府决定在烟台东方电子集团东侧建成了南北走向的新“丹桂街”,但老“丹桂街”早年的繁华景象已是荡然无存了。
老“丹桂街”始建时,烟台尚为芝罘海边鲜为人知的渔家小镇,该街更是默默无闻。烟台开埠后,烟台港成为北方最繁忙的货运码头之一,国内外船只川流不息,八方人员蜂拥而至,商业店铺鳞次栉比,洋货国货琳琅满目,在此背景下,丹桂街慢慢走向繁荣。至上世纪三十年代,“丹桂街”已发展成为烟台文化娱乐的中心,这里设有丹桂戏院、光陆戏院、华安电影院,筱舞台、会友轩、青蓬阁等著名的娱乐场所,著名京剧大师周信芳年还在该街创办了“烟台梨园公会”,曾先后邀请程砚秋、马连良、言菊朋、李多奎、叶盛兰、张君秋、袁世海等来丹桂戏院演出。著名西河大鼓女艺人筱舞曼演技出众,在此连演十年而不衰,唱红了烟台。
丹桂街不仅是烟台市区的文娱中心,也是商业闹市区,商业店铺一家挨一家,街上行人络绎不绝,并慢慢地以丹桂街为中轴,形成了一条名吃荟萃、佳味云集的美食小吃街,既有酒楼、饭馆、饮食摊点,也有肩挑手提、沿街叫卖的小贩,其经营风味各异,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据老人们回忆,丹桂街的小吃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包子类。
当时丹桂街的包子可谓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有山东包子、福山包子、烟台灌浆包、牟平发面包、油煎包、狗肉包、驴肉包、羊肉包、菊花顶包等,其中以“丹桂街”筱舞台东辕门里头的两家包子铺最为有名。这两家包子铺的包子肉多、油多、个头大,鲜香可口,经济实惠,极受人们喜爱。再加上这两家包子铺门口各有一个堂倌在大声吆喝,以招揽顾客,所以两家包子铺天天是客满为患。
面条类。
“丹桂街”的面条花样品种繁多,有福山拉面、大卤面、炸酱面、三鲜面、清汤面、烩勺面、炒面、凉面、手擀家常面等,其中以“周家面馆”的杠子面和“太和馆”的炒面最具特色。“周家面馆”位于丹桂街南“盂兰会”附近,靠面板的墙上嵌着铁环,把调好的面团放在特制的面板上,用一根大杠子,一头插在铁环里,擀面的师傅按住另一头,用力反复擀压,直到面团压成薄片,再用刀切成细面条儿,顾客进店后现煮现吃,口味独特,为当时烟台有名的小吃。“太和面馆”的炒面也与众不同,它是用细面条过油,吃时用开水过后再炒,有虾仁炒面、鸡蛋炒面、肉丝炒面等,这种炒法在烟台也是独一无二的,当时很有名气。笔者曾揣想,这两种小吃现在若能得以恢复,估计也会顾客盈门,好评如潮。
海鲜类。
当时在“丹桂戏院”附近卖海鲜的有十六、七家之多,从春天开始,卖桃花虾、大对虾、爬虾、鹰爪虾、海虹、毛蛤、海蛎子、八蛸、笔管蛸、大蟹子等各种应时海鲜,附带卖零酒,其中以银楼门“盛月田海味店”最出名。它煮的海味火候恰到好处,技术高人一筹,服务质量上乘,带壳的海味,预先给顾客剥开,并把酱油、姜、醋等佐料配齐备好。为了掌握好海鲜的火候,他们不怕麻烦,比如煮笔管蛸,别人是一锅煮,“盛月田海味店”却是用筷子把蛸一个个下锅,这样煮出的蛸鲜嫩可口,不掉头,所以能在同行业中独树一帜。
肉食类。
“筱舞台”附近的“黄金龙驴肉”做得十分好吃,据说摊主原籍蓬莱,家中有锅四百余年的老汤,卤出的驴肉酥、烂、香,十分好吃,不知今天这锅老汤还有没有了?在今“午台街”东端,还有专卖汤锅的,一口大锅中煮着牛肉,牛下水,顾客随意挑拣,摊主给切碎,放在碗中,撒上葱花,舀上几勺热气腾腾的老汤,再花上五个铜板买一个火烧,喝一碗热汤,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其它小吃类。有酥软烤饼、千层饼、片片、脑饭、鸡丝馄饨、三鲜片汤、坛子肉米饭、硬面锅饼、锅贴、焖子、凉粉、粽子、香醇烧肉、推车米糕、各式水饺等。当时“丹桂街”的小吃与今天的做法多有不同,譬如“肉火烧”,面皮用油浸过,馅用肉丁、木耳粒、海米、葱丁调成,包好后,先在平锅里煎,再用铲子翻来覆去地按压,务求煎透炸酥,再铲起来立放在烘具上,送进炭炉再烤,直到饼皮酥脆为止。其它小吃亦是功夫独到,确实称得上风味名吃。
丹桂街当时除了物美价廉的小摊点外,还有一些独树一帜的小餐馆,像经营回民菜的“一分利”、“源合春”、“双合兴”,分别以羊肉包子、果子煎饼、清真点心著称;“如意馆”是专门经营素菜的;“儒林春”的“鸡丝面”最有名;“丰源居”的“坛子肉米饭”极讨客人喜欢;“复顺馆”的“叉烧肉”轰动一时;“东发园”的“温卤面”令人馋涎欲滴……
时光已逝百年过,丹桂街的小吃虽不能与当时“大乐天”、“松竹楼”等一流饭馆的正宗鲁菜相媲美,却以其品类繁多、价廉物美、风味独特而久享盛誉,历久不衰,直到今天仍给烟台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岁月悠悠,丹桂街的风味名吃何时再能风采依旧?
注:本文撰写过程中引用了曲长运、毛贤君等老师的回忆资料,转载了刘雪峰、丛军老师的文章,在此谨表谢意。
让生活变的更简单
田立军
烟威自媒体第一人(通哥)
烟台通.威海通创始人烟台自媒体联盟发起人全球K友汇烟台负责人
拉手网烟台.威海负责人
百度BF记者站烟台站站长
鲁东大学新媒体导师
《胶东女郎》杂志总编
商务合作
赞赏
人赞赏
手术新模式nbsp白天手术晚上回家癫痫病吃药控制要多久哈尔滨最好的羊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