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在眉睫
产业做“减法”就是做“加法”
要砍掉老龄果树,不是件容易的事。果园改造有投入,果农还要经历三年无果的阵痛期。
但是,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等不得、慢不得。“苹果果树是有寿命的,它的衰退期一般在25-30年间,经过30多年的发展,烟台苹果产业到了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关口,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晨光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烟台在全市引进研发苹果新品种和新品系的基础上,各县市区均出台更新老果园规划,更新大国光、祝光、伏花皮等老化早熟品种,换上富士新品种。到年前后,全市余万亩果园全部换种先进的富士系列。烟台苹果果价从每斤几毛钱涨到几块钱,并迅速占领高端市场,引领全国苹果产业发展。如今,30多年过去了,曾为烟台苹果立下汗马功劳的富士系列果树,有的已经超期“服役”;着色差、上色慢、品质低的老品种淘汰更新进程缓慢;“老人无力种果”现象日益凸显;用工高、消耗高、成本高,拉低产品竞争力。果树由小到大要剪枝,结好果得“下狠手”梳花梳果。懂得取舍之道的烟台果农,再一次做起产业“减法”——摒弃老劣果树,更新果树品种,革新栽植模式,为产业长远发展做“加法”。南林村正在改造亩的老劣果园,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来组织实施。李红玉家的14亩老果园在改造范围内。他深有感触地说,老果园是不改不行了,村东有片亩规模的现代化果园,机械化管理,成本低、果子好、价格高,与传统老果园的差别太明显了。“我们正在打造的示范园,将采用最新的立架栽培方式,准备新上维纳斯黄金、新红星、鲁丽等五个新品种,可不套袋、果子早熟,用新品种、新风味抢占中高端市场。”党支部书记李红玉说。眼下,全市苹果主产区正以老龄果园改造、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改革传统乔化栽培模式,集成创新省工省力、优质高效的现代集约轻简化栽培模式,以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带动产业涅槃升级。再造新优势
由苹果大市转向苹果强市
推动烟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烟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从总量的扩张向质量的提升、效益的增加转变,坚持市场导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烟台苹果打造成世界一流苹果生产基地,中国苹果产业的科技创新引领者,叫响中国果业第一品牌,实现果业强、果香美、果农富。”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洪军介绍。为此,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统筹推进‘1+1+8’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两个“1”,就是出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产业发展规划。年12月,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年)》,通过丰富政策供给,不断巩固扩大烟台苹果的品牌效应和竞争优势。近日,我市又敲定了《烟台市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年)》,为产业发展绘就了全局性、战略性、专业性、可操作性的蓝图。“8”就是八项工作措施,分别为:老龄果园改造,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大数据中心、展示交易中心、文化博物馆,办好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提升品牌效应,开展全媒体宣传等推进举措。目前,八项工作正稳步有序推进中。其中,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是建设山东省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目前已完成单位注册,内部框架设计、科研选题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大数据中心,已经出台建设方案,正在开展对政府、果农、经销商等服务性功能定位,加快建成国家级苹果产业数据中心、信息中心。展示交易中心和文化博物馆,已经出台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主体,倒排工期,紧密推进。实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保障要跟得上。我市充分开展市场化运作,以政府财政撬动社会资金,鼓励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进来。投入力度空前。今年省市两级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共安排财政资金1.5亿多元。同时,放大财政资金投入效应,积极争取与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同推出“鲁担惠农贷—果树贷”融资帮扶产品。贷款额度为10—万元,授信期限为3—5年,贷款利息在疫情期间省级财政贴息50%以上,各地积极性较好。如果推行顺利,可以在不给果农增加负担的同时,顺利完成老旧果园改造和苹果产业结构调整。眼下,春分已过,天渐暖,万物悄然生长。在烟台余万亩的果园里,勤劳的果农、合作社、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在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误农时抓管理,促改造,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全力推进烟台苹果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春天。来源/烟台日报
摄影/小草
编辑/付婉婷
监制/张海明
审核/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点亮下方“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