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3月30日,山东烟台市人民政府召开展望“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十四五”时期,烟台市将海洋经济大市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到年,力争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
据悉,至年底,烟台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亿元,位居全省第2位,占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4.5%,居全国沿海地级市前列。海洋工程装备与制造、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等产业产值居全省地级市首位。烟台市先后获批全国首批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城市、全国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海洋发展与海洋空间领域深层次布局
在海洋发展定位上,烟台市将建设国家海洋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进海洋领域新旧动能转换,优化提升传统海洋产业,突破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国际一流的海洋产品,坚持创新发展,强化海洋生态和绿色发展意识。
建设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城市。协同推进莱州湾、庙岛群岛、四十里湾、海阳千里岩四大海洋牧场示范带建设,推进海洋文旅、海工装备、海洋牧场等深度融合发展。
建设国际海工装备制造名城。统筹布局全市海工装备、船舶及其他涉海装备制造产业链。加快培育创新能力强、市场活跃度高、配套带动性广、规模效益显著的海工装备制造全产业链集群。
建设国际仙境海岸文化旅游城市。深度挖掘仙岛、渔盐、海防等海洋文化资源,提升滨海旅游发展能级,整合海洋旅游开发载体,发展海洋旅游新业态,凝练烟台仙境海岸文化特色,塑造“仙境海岸”城市文化品牌。
建设黄渤海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全面对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与东北亚经济圈建设,提升港口资源配置和物流协同能力。加强港口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海港。
建设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名城。以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为重点,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创新试点,扎实推进烟台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在海洋空间布局上,烟台市将坚持“一核”引领、“两翼”突破、“七湾”联动的发展方向。
“一核”,即以烟台市城区为空间载体,包括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牟平区、蓬莱区5个行政区以及高新区、开发区和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3个功能区。该区集中布局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兼顾海洋科教服务、滨海文化旅游、港口航运服务等海洋服务业,统筹建设烟台海洋高质量发展核心区。
“两翼”,即以黄海丁字湾沿岸和渤海莱州湾沿岸为两翼,通过陆海联动、双向拓展构建全市沿海海洋经济带,对接胶东经济圈及环渤海经济圈建设,形成“核心带动、双向突破、两翼齐飞”的烟台海岸带发展格局,促进全市陆海经济协同发展。
以芝罘湾、套子湾、龙口湾、四十里湾、蓬莱湾、太平湾、丁字湾七大海湾为主要空间载体,以临港产业基地和现代产业园区建设为核心,突出湾岛集聚、海陆一体,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围绕现代渔业、海洋旅游、港口物流、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等重点海洋产业发展,争创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打造以芝罘湾为中心,套子湾、龙口湾为重点,四十里湾、蓬莱湾、太平湾和丁字湾为支撑,以庙岛群岛、崆峒列岛、养马岛、屺?岛、桑岛、千里岩等海岛为节点的海上经济带,构建南北海岸互通、东西湾区互动、海陆产业互补的陆海“点—轴”发展新格局。
“六个突破”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
突破发展现代渔业。到年,全市水产苗种年育苗量达到亿单位,水产品总产量保持在万吨,省级以上海洋牧场数量达到60处,海洋牧场建设面积达到万亩。
突破发展海工装备和制造业。到年,全市海洋工程装备和船舶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处。
突破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和制品产业。到年,全市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总产值达到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28家。
突破发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到年,全市海水淡化能力达到日产50万吨以上,建成山东乃至全国最大规模的海水淡化全产业链的综合利用基地。
突破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到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万标箱。
突破发展滨海旅游业。到年,预计全市国内外游客接待量达到1.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亿元,争创各类国家级度假区、产业融合示范区2处以上,旅游品质、旅游业态、入境旅游实现新突破。
强化工作措施着力打造海洋发展新优势
强化创新发展措施。到年,力争省级及以上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达到35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0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
强化协调发展措施。以完善港口物流服务设施建设为基础,临港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促港,推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
强化绿色发展措施。到年,全市海洋保护区管理机制基本建立,海洋保护区占管辖海域面积比重超过20%,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40%,海水水质功能区达标率%。
强化开放发展措施。到年,推进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快速推进,涉海外商投资比例超过25%,尽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海洋经济合作新蓝图。
强化共享发展措施。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推进陆海统筹、河海共治、设施共建、环境共管、成果共享。启动实施近百项海洋领域重点工程项目,全力实现海洋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构建起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聚力为国家提供更多优质海洋产品。重点支持陆基循环水三文鱼养殖、挪威海洋牧场、蛤蜊产业园、莱州明波育种中心、山东安源种业科技现代渔业园区、烟台金优食品等项目建设,推进现代渔业向集约高效升级加速,提升育、养、加工全链条发展水平。
聚力为社会提供更多海洋发展机遇。重点支持风电母港产业园、东方航天港产业园、艾多美配套企业产业园等研究院等项目建设。瞄准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发展环境。
聚力为人民提供更多海洋文旅产品。重点支持烟台八角湾海上艺术城、烟台丁字湾文化旅游城、“耕海一号”二期“海洋牧场+海洋文旅”综合体、芝罘海上牧歌渔业综合体、长岛博物馆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提升中心城区文化内涵,开发海湾、海岛、海上文旅热点产品,满足市民多元文化需求,丰富海内外游客文旅消费体验。
聚力为行业提供更多基础设施保障。重点支持华电莱州海水淡化工程、裕龙岛海水淡化工程等项目建设。发展清洁海洋能源,改善海上交通配套,全面提升水、电、暖、交通等基础设施保障水平。
聚力为近海提供更多修养生息空间。重点支持长岛海洋类国家公园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长岛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海洋经济创新区沿海环境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taishizx.com/ytdd/12989.html